间歇性外斜视的定义
间歇性外斜视是介于外隐斜与恒定性外斜视之间的一种斜视,当看远时产生外斜,而看近视时可保持正位。间歇性外斜视发生之前大多先有外隐斜。
其发病主要是外展和集合功能的平衡失调所致。当集合能力不足、融合能力低下时,不能对抗过强的外展能力,使眼位有向外偏斜的倾向。
间歇性外斜视常常发生于儿童的早期,最初仅在看远时发生,随着病情进展,间歇性外斜视的次数与时间均有所增加,最后看近时亦可发生外斜。
间歇性外斜视的显斜期,常于疲倦、疾病、瞌睡或注意力不集中时出现。
间歇性外斜视在视觉未成熟儿童可有暂时性复视,很快即发生抑制,并有异常视网膜对应进而形成弱视。
备注:间歇性外斜视以下简称“间外”或IXT间外是近视产生的危险因素
间外患者近视患病率及近视加深速度,明显高于非间外患者;
近视可能不是间歇性外斜视的危险因素;
相反,间歇性外斜视可能是近视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之一;
因此,间歇性外斜视是“因”,近视是“果”。
间外患者的调节功能异常
1.近视化漂移(调节超前)
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为了维持双眼的正常眼位,需要付出额外的集合用于补偿偏斜的眼位,付出集合的同时必然有更多的调节参与,就会发生屈光度的--过性改变(调节过度)。IXT患者为维持双眼视轴平行做出了过度的调节,表现为调节超前,此时会出现瞳孔缩小与近视化漂移,即近视屈光度增加。
2.双眼注视状态下两眼调节反应存在不一致性
间外患者存在双眼竞争,大脑选择性地接受主导眼的信息,所以在双眼注视下,主导眼表现为调节超前,而偏斜眼表现出调节滞后。
3.视物疲劳导致调节滞后
伴随调节负荷增大,间外患者双眼视物疲劳,调节反应能力开始逐渐地下降,从而由调节超前转变为调节滞后。研究发现
在各个注视距离处,间外组调节滞后量均大于对照组;
注视距离减少,调节滞后量增加,从而产生更加明显的远视性离焦;
调节滞后,导致远视性离焦,这是间外患者近视进展的危险因素。4.鼻侧和颞侧视网膜不对称离焦斜视患者的周边视网膜相对屈光度(RPR)与眼位正常者是不同的。间外患者眼位偏斜,偏斜眼的注视距离大于主导眼,鼻侧和颞侧视网膜会产生不对称离焦。即,外斜视患者颞侧视网膜表现为近视性屈光状态,而鼻侧表现为远视性屈光状态。
小 结
间歇性外斜视(IXT)是近视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间外促进近视发生发展,与调节超前、调节滞后,周边视网膜不对称离焦等因素有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