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文聪通讯员钟淑贞
常年在东莞工作的张女士近期回了趟河南老家,当地刚好下了场大雪,张女士在玩雪时突然感觉眼前一片白茫茫,此后视觉一直很模糊,眼睛有异物感,刺痛,流泪。
本月初,张女士回莞就医,被确诊患上了“雪盲症”。医院角膜病科副主任刘永民医师称,市民过年外出旅行置身雪地时,需佩戴防紫外线眼镜避免“雪盲”。
在南极拍摄电影的过程中,演员男主角赵又廷以及几位工作人员都曾因雪地反射的紫外线,引发雪盲症,眼睛刺痛难耐。
▽▽▽
什么是雪盲症?
据刘永民介绍,雪盲症是辐射性眼损伤的一种,积雪对阳光有很强的反射性,辐射的紫外线对组织有光化学作用,使细胞内核酸和蛋白质变性,角膜和结膜上皮细胞坏死、脱落。轻者感觉眼部不适,重者引起结膜充血水肿,有剧烈的异物感和疼痛,怕光流泪,并有视物模糊的情况,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暂时性失明。“眼睛被紫外线辐射后,不是马上发病,一般在暴露后8-12小时后发病,通过治疗通常24-48小时逐渐缓解和治愈。”
不过,张女士并不是单纯的雪盲。刘永民医师表示,她此前就长期对着电脑工作,加上有糖尿病史,原本角膜的上皮粘附功能不好或者有伴有干眼症,容易发生雪盲,而且治疗复杂,恢复期长。
戴墨镜可防紫外线伤眼
“雪盲”常见于高山冰川积雪地区活动的登山运动员和科学考察队员,他们忘记戴墨镜,被积雪的反光刺痛眼睛,甚至引起短暂失明。如今不少东莞人趁着假期去北方滑雪看冰雕,一样有“雪盲”的风险。
刘永民表示,在观赏雪景或在雪地里行走玩耍时,最好戴上太阳眼镜和防护眼镜,从源头上阻断雪地反射的紫外线伤害眼睛。有全身或眼部疾病导致眼表不健康的人员,更需要特殊的防护。此外,电焊、高原、雪地和消毒紫外线灯及水面反光均可造成眼部紫外线损伤,日常需注意防护。
很多市民对墨镜和防护镜的功能认识有误区,普通的墨镜并不能过滤光线中的紫外线。“选择眼镜时,首先要选择有防紫外线标志的眼镜。”刘永民医生介绍,防紫外线是太阳镜的首要功能,这些太阳镜的镜片或包装上有“%防紫外线”、“UV”、“防紫外线”等标识。
在治疗“雪盲”方面,有一些患者认为可以用煮沸的鲜牛奶滴眼来舒缓眼睛。刘永民解释说,这个治疗方法是不科学的,鲜奶滴眼没有科学依据,还可能会引起细菌感染,加重病情。呼吁市民不要轻信网上的偏方,一旦发病,医院就诊,切勿耽误病情。
来源|羊城派综合
责编|李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