硒与人体各种疾病的关系

第一部分硒与癌症

第二部分硒与男性不育

第三部分硒与关节炎

第四部分硒与眼睛疾病

第五部分硒与糖尿病

第六部分硒与高血压

第一部分硒与癌症

硒是一种具有抗氧化作用的微量元素,经世界卫生组织确认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之一。硒是发现较晚的一个元素。年瑞典化学家Berzelius发现了“硒”。年以前,人们对硒的认识和研究还不够全面、深入。年以后,科学家发现硒对动物具有保护肝脏的作用,还发现硒对动物有提高体质、改善营养不良具有很好的效果。因此,年世界科学家承认硒是人与动物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年,联合国卫生组织正式宣布硒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并明确指出硒的抗癌作用十分明显,且具有强“靶向”性的特点。

硒的抗癌作用机制:

1、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2、调节癌基因与抗癌基因的表达;

3、抗氧化作用;

4、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

5、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6、促进DNA损伤修复;

7、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等。

硒的抗癌原理:

1.抗氧化作用

研究发现,许多癌症的发生都与活性氧自由基有关。由于硒是若干抗氧化酶(如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硫氧还蛋白还原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消除脂质过氧化物,阻断活性氧和自由基的致病作用,起到预防癌症或某些慢性疾病发生的作用。在体内,由硒合成的抗氧化酶与维生素E抗氧化的机制不同,两者可以相互补充,具有协同作用。

2.维持正常免疫力

体内适宜的硒含量对于保护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是必须的。硒在脾、肝、淋巴结等免疫器官中都有检出,并观察到补适量的硒可提高宿主抗体和补体的应答能力。即硒可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通过免疫系统对癌细胞起杀灭作用和防止正常细胞癌变。

3.解毒、排毒

硒与金属的结合力很强,能抵抗镉对肾、生殖腺和中枢神经的毒害。硒与体内的汞、锡、铊、铅等重金属结合,形成金属硒蛋白复合物而解毒、排毒。

医学地理学研究表明,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与硒的地理分布呈负相关,低硒地区肿瘤的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肿瘤患者体内硒水平较正常人低,特别是皮肤癌和胃肠癌更为明显。据我国科学研究,目前我国三分之二的地区处于低硒地带,其中严重缺硒的地区占三分之一,因而人体硒的摄入量普遍偏低,这种状况是导致包括癌症在内多种疾病发生的原因之一。因此适量补硒应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第二部分硒与男性不育

硒是一种有益于男性生殖健康的必需微量元素,在男性组织体液中的含量依次为肾、肝、睾丸、心肌、肠、肺、脑和肌肉,其中25%-40%集中在生殖系统,而在睾丸集中的比例最高。研究证实,补硒不仅能减缓前列腺疾病、降低前列腺癌的发生风险,还是提高男性生育能力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

缺硒或造成男性不育

现代社会,巨大的工作和精神压力,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打乱了年轻人“生殖生物钟”,男性无精、少精、弱精症状人数明显增加,不育现象愈发普遍。据年卫生部不完全统计,我国不孕不育患者已超过万,年龄主要集中在25-30岁,呈年轻化趋势。

硒是影响精子产生和代谢的一系列酶的重要组成成分,是精子线粒体外膜硒蛋白的成分之一。缺硒会影响精子线粒体外膜硒蛋白的形成,从而造成脂质过氧化对细胞膜的损伤和DNA的复制,最终影响精子的生成。研究证实,硒对精子的形成和发育具有特异作用,缺硒是导致男性不育的重要因素之一。

大量临床采样研究表明,不育男性的精液硒含量均低于正常人。同时,动物实验也显示,老鼠在摄入低硒日粮后,精子密度、活力和数量均出现了下降和减少,畸形精子数量增加,精子细胞中的线粒体结构发生异常改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硒与精子的生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此外,硒还从以下两个方面维护男性生殖健康:

第一,抵抗重金属对精子的毒性作用。硒是重金属的“天然解毒剂”,能拮抗重金属元素产生的毒性。实验证实,一旦硒摄取不足,镉、铝、铜等重金属就可能伤及生殖系统,导致精子无法维持正常的细胞形态。

第二,减少生殖系统感染。硒能激活体液免疫系统,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减少生殖系统感染,抵御疾病的侵袭。同时,硒还可以提高红细胞的携氧能力,使男性大脑得到充足的氧供给,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体能。

硒的缺乏会使体内过氧化物浓度增加,造成男性生殖系统和睾丸的伤害,除了不育者,生活在低硒地区的男性也要强化补硒。我国72%的地区缺硒或严重缺硒,导致粮食和天然植物中硒含量极低,人体自身又无法合成硒,故容易造成人体硒缺乏。

第三部分硒与关节炎

关节炎是世界头号的致残性疾病,致残率高达53%,被称为“不死的癌症”。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关节炎患者有近4亿人,我国患病人数已超过1.2亿,也就是说每10人中就有1人患有关节炎。其中,50岁以上的老人患病率超50%,60岁以上80%,70岁以上几乎%饱受关节炎的困扰。

关节炎共有多种类型,骨关节炎就是其中之一,骨关节炎是常见的关节疾病,临床表现为缓慢发展的关节疼痛、压痛、僵硬、关节肿胀、活动受限和关节畸形等。病情严重者不仅会疼痛缠身、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性关节炎患者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以上的人群中50%患有骨关节病;65岁以上的人群中80%女性和70%男性患有此病。

硒与大骨节病

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表明,缺硒还会导致克山病、大骨节病的发生。这种以软骨坏死为主要病变的地方性、畸形性骨关节病,与地方性缺硒有显著关系。

大骨节病是一种以软骨坏死为主的地方性变形性骨关节病,主要发生于儿童和少年,临床表现为全身大关节的骨质改变以及畸形,包括腕关节、膝关节等,严重者出现身材矮小,关节畸形,甚至生活能力丧失并最终残疾。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曾出现大骨节病集中爆发的现象。经研究发现,爆发大骨节病的地区恰好位于严重缺硒地带(我国严重缺硒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四川、云南、新疆、西藏、内蒙),阿坝州就是其中之一,阿坝州是四川省境内的一个民族自治州,是全国罕见的大骨节病重病区。据了解,全州13个县有14万居民处于大骨节病区,个居民正遭受着大骨节病的折磨。经过抽样检测,科研人员推断低硒在大骨节病的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随着调查和研究的深入,最终也证实大骨节病的确与硒元素的缺乏密切相关。与健康人群相比,大骨节病患者的全血、血清、红细胞、尿和发硒水平明显降低。

大骨节病患者体内普遍缺硒,这也为治疗提供了思路。-年间,我国医学人员在甘肃大骨节病活跃重病区吕家拉自然村采用全民普食硒盐、儿童加服适量硒片的方法进行大骨节病防治效果的观察。结果表明,补硒后儿童病情x线阳性检出率和阳性率由70.71%和57.58%降至0,病情得到有效控制。说明补硒不仅对大骨节病病变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而且还能预防大骨节病的发生。

科研人员认为,硒是防治大骨节的理想药物,因为硒是抗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重要组成成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广泛存在于红细胞、肝脏和其它组织中,保护机体免受氧化物和自由基的损伤,保护细胞膜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促进软骨病变的修复。

硒与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滑膜关节慢性炎症为主要病变的全身性自身免疫学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小关节滑膜所致的关节肿痛,继而软骨破坏、关节间隙变窄、发热和疼痛等,随着疾病的进展,该病会累及肺、心、神经、血液、眼等人体其他重要器官和组织,晚期因严重骨质破坏、吸收导致关节僵直、畸形、功能障碍,致残率较高。

我国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率约为0.36%,发病阶段集中在35-50岁,且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3倍。

有研究显示,与大骨节病类似,硒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防治中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国外科研人员曾测定了病情较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血硒水平,结果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在给初患者(病程少于5年)和中等严重程度的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服用了3个月的硒酵母后,发现补硒患者体内的硒水平和红细胞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升高,疼痛显著减轻,关节受累显著减小,迟发过敏性皮肤实验也得到改善。

在芬兰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在例患者采样实验,含硒药物辅助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可取得显著效果。临床研究显示,联合补硒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疼痛、降低抗风湿药物毒性具有协同性治疗作用。

关节炎已非老年人“专利”,近年来,“低头族”、“键盘党”等中青年人群患关节炎的比例明显增多。专家建议,关节炎预防要趁早,年轻人应适量补充硒元素,降低关节炎的发病率。

硒的重要作用更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科学合理用硒、补硒。在临床治疗和预防中,有机硒比无机硒的生物利用率高,在体内停留时间长,有利于机体建立稳定的硒储备,且毒性小。正常人每日需补充膳食硒50微克至微克,肿瘤病人推荐微克至微克。按标准合理补硒,有益身体健康,远离疾病困扰!

第四部分硒与眼睛疾病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生物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硒对视觉器官的功能极为重要。如果人的眼睛长期缺乏硒的摄入,有关代谢过程便会发生影响,导致视力下降和诸多眼疾,如白内障、视网膜病、假性近视、夜盲症等,而补硒则可帮助提高视力,预防多种眼疾。

山鹰眼睛里深藏的奥秘—硒

山鹰的眼睛十分敏锐,能从三千米以上的高空中发现20公里外的猎物。生物学家们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奥妙就在于鹰体内含有极为丰富的硒。山鹰眼的视网膜含硒量高达μg,而人眼视网膜含硒量仅仅为山鹰的百分之一。

年,英国学者弗莱明将培养好的细菌滴到眼泪上,细菌很快死亡。实验表明,眼泪中存在一种可以有效抑制或杀灭细菌的物质。经过多年研究,他终于在眼中找到一种未知蛋白质,当这种蛋白质遇到细菌时,细菌的胞壁会被很快溶化掉,使细菌丧失抵抗力而死亡。

科学家将这种能溶解细菌胞壁的蛋白质称为“溶菌酶”,眼中的溶菌酶杀菌力很强,尤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具有惊人的杀伤力。弗莱明所说的未知蛋白质就是今天的硒蛋白溶菌酶,即“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是晶体酶促预防成员之一,以硒为活性中心,能催化还原谷胱甘肽变成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同时使有毒过氧化物还原成无害的羟基化合物,使其按正常的β氧化通路进行代谢,并使过氧化氢(H?O?)分解,同时与维生素E协同保护眼细胞免受脂质过氧化损伤。此外,硒还能调节维生素A的吸收与消耗,而维生素A是眼睛不可缺少的物质,直接参与视网膜内紫红质的形成。

研究还发现,瞳孔的收缩和眼球的活动所引起的肌肉收缩等都离不开硒的作用。

硒与近视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达6亿,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眼科专家预计,到年我国近视将达到7亿,其中有万人为高度近视,有万人将面临失明。

科学家曾对例7—14岁少年儿童进行了临床观察分析,其中近视例,远视例,散光98例,斜视4例,其它2例。研究发现,这些儿童的血硒含量均低于视力正常儿童,但在对上述儿童进行长达一年的补硒后,近视、远视、斜视的好转率达到85%。

而富硒地区恩施与缺硒地区厦门的中小学生近视调查结果则进一步说明了硒能帮助改善视力。

调查发现,世界硒都恩施重点高中近视发生率仅为8%,重点中学为7%,小学生患近视几乎是零,而厦门重点中学近视率则高达69%,一般中学为47.6%。

硒与白内障

作为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白内障患病人口基数较大。抽样调查显示,在60到89岁的老年人中,白内障的发病率达80%,9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可达90%以上。

-年中国白内障患病人数估算

白内障是眼睛内晶状体发生混浊,由透明变成不透明,阻碍光线进入眼内,从而影响视力的病症。在各类眼科疾病中,白内障是我国主要的致盲疾病之一。

据了解,老年性白内障与遗传、老化、紫化线、营养障碍、维生素缺乏等因素有关,但最新研究发现,缺硒也会引发白内障。

缺硒时GSH-Px活性降低,机体的正常防御体系削弱,产生内外过氧化反应,导致高分子聚集物的形成,最终致使蛋白质降解,蛋白质膜氧化,膜功能异常,通透性增加,细胞肿胀,结构破坏,蛋白质丢失,细胞膜破裂而晶体混浊,引发白内障。据统计,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晶状体内,硒的含量仅为正常的1/6,明显低于正常人。

缺硒或引发白内障,补硒可预防、减缓甚至改善白内障。中国眼科专家曾对42名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进行补硒对照实验,结果显示,在经过3个月的补硒治疗后,患者的血硒含量明显升高,且视力增加两行或以上。

诸多临床试验表明,硒对提高视力确有益处,能帮助防治白内障、视网膜等多种眼疾,被誉为“明亮的使者”。据悉,医院对眼病患者已开展硒治疗。

第五部分硒与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是老年易发病之一,但近年来发病者越来越趋向年轻化,中国“小糖人”的数量也呈井喷状态。

每10个中国人就有一个“小糖人”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最新发布的第8版全球糖尿病地图显示,年,中国有1.14亿人次患有糖尿病,相当于每个人中就有8个人是糖尿病患者,概率之大令人震惊!

糖尿病不痛不痒,但并发症非常可怕,如糖尿病性昏迷、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足、严重低血糖、冠心病、脑动脉硬化、脑中风、失明等,严重威胁心、脑、肾、眼睛和足部等组织和器官。据悉,由糖尿病引发的并发症多达多种,且一旦发作,致死率和致残率都极高。

糖尿病并发症

据统计,糖尿病较非糖尿病者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与病死率高2-3倍;因糖尿病引起的失明是正常人的10-25倍;糖尿病导致肾功能衰竭比肾病多17倍;糖尿病性坏疽和截肢者是正常人的20倍。

糖尿病已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被发达国家称为是继心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疾病。

糖尿病人普遍缺硒

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的指甲硒水平远低于常人。此外,他们的血硒浓度、头发硒水平也均低于健康人群。

糖尿病人不仅普遍缺硒,且缺硒还容易引起微血管和大血管等糖尿病并发症。研究显示,缺硒糖尿病患者发生大血管病变的危险性相对较高,是不缺硒者的近42倍!

需要普及的是,大血管病变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脑血管病、外周血管病变等,是最为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

每天补点硒,拒做“小糖人”

如何治疗糖尿病?降低血糖是根本。

二十多年来,国内外生物学家研究发现,硒具有降低血糖和调控胰岛素介导的代谢过程等拟胰岛素作用,堪称“微量元素中的胰岛素”。

硒有拟胰岛素作用,是因为:

硒能刺激脂肪细胞膜上葡萄糖载体的运转,促进脂肪、肌肉中的细胞对糖的吸收利用;

在肝脏,硒可抑制肝糖原的异生和分解,增加肝糖原的合成;

做为强抗氧化剂,硒能通过抗氧化作用,保护胰岛细胞免受损伤,提高葡萄糖耐量等,表现出降血糖的效应。

除了降血糖,补硒还有助于抑制和延缓糖尿病引起的大血管并发症,例如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第六部分硒与高血压

随着人均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已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饱受高血压的困扰。研究显示,高血压的发生与人体缺硒有关,且通过补硒能达到辅助降血压的效果。

高血压患者血硒水平偏低

引起高血压的因素很多,如肥胖、酗酒、吸烟、遗传等,最新研究显示,缺硒是引起高血压的另一种危险因子。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缺硒区域人群的心脑血管疾病是富硒地区的3倍以上,而在美国和日本等高硒地区,高血压的发病率则明显低于低硒地区。

我国在进行了长达13年的监测观察后也发现,人均血硒含量较低的地区,高血压的发病率持续增高,且老年人群患病率高,青壮年患者增长速度快。

硒防治高血压的机理

缺硒可能导致高血压,补硒则有助于防治高血压。

作为强抗氧化剂,硒可通过抗氧化和保护细胞膜的完整性来维持心血管细胞的正常功能,从而达到辅助防治高血压的功效。具体防治机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1、硒对脂质过氧化物的清除作用

机体自身存在着自由基的生成系统和清除系统,若自由基生成过多或清除酶活性降低,便造成生物膜系统损伤。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酶可分解过氧化氢并作用于脂质过氧化物,使其变成无毒羟化物,与超氧化物歧化酶共同作用,消除体内氧自由基,并且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对脂质过氧化物有相对专一性,能阻断或减轻脂自由基对细胞和组织的过氧化损伤,从而保护生物膜的完整性。

2、硒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高血压患者普遍伴有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体外实验表明,补硒可抑制产生四烯酸诱导的人血小板TXB2的形成,增加6-酮-PGF1α的合成。TXB2和6-酮-PGF1α产生和分解的平衡在控制血管收缩、保护内皮细胞免受损伤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硒改变血液的流变特性

血浆粘度升高及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是高血压患者所表现出来的血液流变学主要变化,该变化是导致血压升高的直接原因。临床实验表明,在给因低硒患上克山病的患者补充适量硒元素后,患者体内红细胞聚集性降低,红细胞变形能力趋于正常。

硒的补充

目前缺硒的现状以及补硒对于健康的重要性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适量补硒已成为预防与治疗高血压的有效方法。人体中硒的总积累量保持在14-21mg的动态平衡范围之内。通过日常硒的摄入,可以在一定程度预防高血压的发生。中国营养学会建议高血压等心血管病患者每日应补充-微克的硒。

赞赏

长按







































复方木尼孜颗粒
北京中科皮肤医院好不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njingxieshi.com/jxxs/2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