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妈老汉,确实不容易:
娃儿不好生吃饭要操心,吃太胖不爱动要操心;
不爱学习贪耍要操心,学习太努力遭了近视更操心!
“眼镜是不是越戴度数越深,戴久了还会变成‘鼓眼睛’?”
“娃儿近视了能不能不戴眼镜,喊老师把座位调到前面嘛?”
……
每每摆到近视防控,你就会发现,虽然有些妈老汉有着强烈的意愿,但总是会因为各种原因出现“盲目”、“力不从心”甚至“使错了劲”的情况!话不多说,今天华西医学验光配镜中心视光师李晨熠就来跟大家盘点一哈,妈老汉容易陷入的近视防控误区!帮助大家避开各种坑,正确“抓重点”~
误区一:
怕麻烦,随便找家眼镜店验光配镜
很多妈老汉在怀疑娃儿近视时,会就近随便找家眼镜店给娃儿验光配镜,你们晓不晓得,这样子的操作其实莫得好稳当哈,特别是14岁以下的娃儿!
敲黑板!14岁以下的儿童及青少年,眼睛的调节力较强,过多的调节可能导致屈光检查结果失真,如果只进行常规验光无法获得娃儿真实的屈光度数,配出来的眼镜光度也是不准确的。
所以,当怀疑儿童及青少年近视或者需要复查时,都有必要先去眼科专科就诊检查,医院配镜中心或有正规资质的眼镜店配镜!
特别强调:一副适宜的眼镜的“出炉”是有很多讲究的,从“验”到“配”是一项密不可分的整体工作,如果拆开来做很容易出现问题。
正确完整的配镜流程是需要通过准确的验光、试戴后得到合适的配镜处方,综合配镜处方、瞳距、脸型以及个体需求等多方面因素来选择合适的镜片镜架,然后执行严格的加工质检,眼镜做好后还需要进行针对性个性化的调校。
误区二:
坚持戴眼镜,度数会越戴越深
有很大一部分妈老汉在拿到娃儿验光结果,医生说要戴眼镜的时候,内心都是拒绝的,觉得“戴眼镜让度数越戴越深”!
甚至,为了不给娃儿戴眼镜,辗转各种机构,结果到最后还是逃不脱戴镜的命运,还可能耽误了娃儿的眼睛,让娃儿快速迈进了中高度近视的队伍!
其实,“戴眼镜让度数越戴越深”这个说法是完全错误的。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近视度数的加深与环境因素及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其次,近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前,近视配戴框架眼镜的镜片为凹透镜,通过凹透镜的发散作用将视网膜前的像“挪到”视网膜上,使眼睛能够清晰视物,眼镜起到的是矫正视力的作用,及时合理的配镜矫正,不但不会导致近视度数增长过快,反而对近视的发展是起到控制作用的。
如果发现娃儿近视而不戴镜矫正,那娃儿看东西费劲,便会采取眯眼、歪头等行为努力让自己看得清楚些,久而久之会使眼睛过于疲劳,很可能加速近视的发展,还很容易造成散光。
因此,请妈老汉一定要遵从医生的建议,进行科学的干预和近视矫正,帮助娃儿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正确配戴眼镜。
误区三:
戴眼镜会让眼睛变形
当得知娃儿眼睛真的近视后,不少妈老汉又开始忧心忡忡了:“娃儿近视后戴眼镜,眼睛是不是会变形啊?”
敲黑板!长期戴框架眼镜是不会导致眼睛变形或眼球突出的,但近视本身可能会造成眼睛突出。
度以下的中低度近视,一般是不会出现眼睛突出的情况,但度以上的高度近视,尤其是轴性近视,随着近视度数增长,眼轴变长,近视度数越大眼轴越长,一般都是往眼眶后延伸,当高到一定程度即会表现出眼球突出变形。
因此,娃儿近视了应该及时为娃儿配戴一副合适的眼镜!
这对于提高娃儿的视力,恢复正常的双眼视功能,防止斜视、弱视等都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还能有效避免近视度数过快增长。
误区四:
度数最好戴低点
还有一些妈老汉,似乎觉得不把眼镜度数给娃儿“配足”,娃儿的近视就不得加重。
实际上,配戴全矫眼镜的儿童比配戴欠矫眼镜的儿童,近视进展更加缓慢。
如果因试镜不适而必须欠矫的儿童,建议3个月后将屈光度调整配足,尽量避免欠矫对近视进展的不利影响。
因此排除眼位影响,近视足矫是可以有效控制近视光度的增长。
误区五:
只要看得清,眼镜就不必定期换
首先,娃儿的眼屈光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不同的年龄状态呈现出动态变化,从而影响到矫正效果。
因此一定要遵医嘱定期复查,以便能更好地监测到娃儿的眼屈光发展趋势,为进一步的干预、治疗提供依据。
其次,镜片配戴时间过长可能会由于老化、表面镀膜磨损等原因影响到视觉质量;此外,镜架变形也会导致矫正偏差。
所以,关于近视防控,定期复查遵医嘱更换眼镜也是个重点哦!
误区六:
近视不用管,长大做手术
首先,需要搞醒huo的是,近视是不可逆的!
如果不及时戴镜干预,除了影响娃儿的正常学习生活,还可能发展为高度近视、高度散光,引起调节力下降,引发斜视等等问题,高度近视还可能带来一系列的眼科疾病,严重的甚至会致盲。
成年后,即使做近视手术矫正,改变的也只是外在屈光度数,并不改变高度近视的眼底。
敲黑板!近视手术不能治疗近视,在目前的医疗技术条件下还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可以有效治疗近视!
但是,近视可防、可控,所以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和近视了积极干预都非常重要哦~
误区七:
教室里的座位,越靠前越好
其实,妈老汉大可不必过于纠结座位的前后,相比之下娃儿的用眼卫生习惯,比如阅读、写字的姿势,这才是更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