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要病史
?女,20岁,出生后3个月发现左眼外斜视,
?5岁时行双眼斜视矫正术(双眼外直肌后退术),术后逐渐出现左眼内斜。
?无复视,无歪头视物。
2
专科检查(术前)
·裸眼视力:OD:0.2OS:0.25
·快速散瞳验光:
OD:-3.25DS=1.0-
OS:-0.75DS/-4.50DC*°=0.7
·眼位与眼球运动:
1.多左眼内斜20-25°,可交替内斜。左眼注视时,右眼内斜25-30°上斜10°-15°(图1);
2.向上注视时内斜15°,向下注视时内斜30°-35°,左眼内转亢进+2,外转不足-4,左眼单眼外转不足-2(图2);
3.半透明板下,双眼均有上飘(+)(图3);
·眼底照相:左眼外旋明显,右眼外旋12.04°,左眼外旋21.49°(图4)。
·双眼颞侧球结膜疤痕,前节(-);
·三棱镜交替遮盖试验(PD):
RET’cc50+12R/L30
LET’cc50+12
图1.二方位眼位照相:多左眼内斜20°-25°,可交替内斜;左眼注视时,右眼内斜25-30°,上斜10°-15°。
图2.九方位眼位照相:向上注视时左眼内斜15°,向下注视时左眼内斜30°-35°,左眼内转亢进+2,外转不足-4,左眼单眼外转不足-2。
图3.半透明板眼位照相:半透明板下可见双眼均有上飘(+)
图4.眼底照相:右眼外旋12.04°,左眼外旋21.49°。
3
诊断及治疗方法
诊断:1.双眼连续性内斜视
2.左眼弱视(屈光参差+斜视性)
3.双眼分离性垂直偏斜
4.双眼屈光参差
5.双眼屈光不正
手术方案:双眼外直肌探查前徙术+左眼外直肌、下斜肌粘连分离术。
术中探及左眼外直肌原肌止端于角膜缘后5.5mm,现肌止点位于角膜缘后17mm,外直肌下移1/2肌宽;外直肌与下斜肌在下斜肌肌止处粘连。分离两者的粘连,将外直肌前徙至角膜缘后5.5mm(前徙11.5mm),上移1/2肌宽。探查右眼外直肌原肌止端于角膜缘后6mm,现肌止点位于角膜缘后12mm,无垂直移位。将外直肌前徙至角膜缘后7mm处(前徙5mm)。
4
专科检查(术后)
术后第一天
·患者自觉左眼视物倾斜,外观较术前改善。
·多左眼外斜15°-20°R/L5°-10°,向上注视时外斜25-30°,向下注视时外斜5-10°左眼注视:右眼外斜20°R/L15°(图5,图6)
·眼球运动:双眼球运动,左眼内转-1,内上转-1,外上转-2(图6)
·左眼单眼运动正常(图7)。半透明板,右眼上斜5-10°。
·术后眼底照相:右眼外旋9.75°,左眼外旋27.92°(图8)。
·双马氏杆:右眼0°,左眼ex3°,右眼抑制。
·三棱镜+交替遮盖试验(PD):
RXT’cc30R/L35
LXT’cc20R/L30
图5.术后二方位眼位照相:多左眼外斜15°-20°R/L5°-10°,左眼注视时,右眼外斜15°,R/L15°。
图6.术后九方位眼位照相:向上注视时外斜20-25°,向下注视时外斜5-10°,左眼内转-1,内上转-1,外上转-2。
图7.术后左眼九方位眼位照相:左眼单眼运动正常
图8.术后眼底照相:右眼外旋9.75°,左眼外旋27.92°。
术后一个月
镜下:
双眼可正位,左眼注视时,右眼上斜10-15°(图9)。
向上注视时,左眼外斜10°右眼上斜5-10°,向下注视时,双眼正位(图10)。
图9.术后1个月二方位眼位照相:眼位可正位,左眼注视时,右眼上斜10°~15°。
图10.术后1个月九方位眼位照相:左眼内转+1,外转-1,内上转-1,外上转-2。
·三棱镜+交替遮盖试验(PD):
LXT`cc0RXT`cc5RHT10
5
病例分析
1.外斜视矫正后出现的继发性(secondary)或连续性(consecutive)内斜视,是临床上常见的外斜视手术过矫所致,后者通常指外斜手术后眼位保持一段时间正位后,逐渐出现的内斜视。婴幼儿型外斜、屈光参差、单眼弱视、双眼视功能不良、外直肌后退术后外转功能不足是发生连续性内斜视的危险因素。本例患者出生3个月发现斜视,考虑为婴幼儿型外斜视,本次手术前双眼均有DVD,双眼视功能不良,是发生连续性外斜危险因素。左眼外转不足-2,术中探及左眼外直肌附着于角膜缘后17mm,有明显的向后滑脱,可以解释外转不足与内斜的原因。
2.斜视手术相关的眼外肌异常移位一般分为术中丢失(lost),术后滑脱(slipped),牵拉瘢痕综合征(stretchedscar),本例患者术中探查外直肌止端未见明显瘢痕组织,仅附止点后徒明显,考虑为术后滑脱(slipped)。一般认为与手术中缝合技术和使用可吸收缝线相关,采用不可吸收缝线可以减少肌肉滑脱的机会。
3.本例患者继发垂直斜与V征的原因可能主要存在于以下因素。左外直肌滑脱并向下移位,引起左眼下斜,上转不足;向后滑脱的外直肌与下斜肌发生粘连,使眼球上转时,由于粘连疤痕和外直肌下移的作用,使眼球外转增强,出现V征。
4.本例通过前徙复位左眼外直肌,消除了左眼外转不足。但在术中探查外直肌时,发现外直肌与下斜肌纤维粘与外直肌粘连(图11),尽管进行了充分分离,但左外直肌前徒并向上移位1/2肌宽时,仍会出现粘连的下斜肌呈L型向前移位,再次进行分离,使下斜肌尽量保持在原来正常走行。术后眼球运动仍可见左眼内上转不足-1,外上转-2,眼位仍有小V征倾向。外直肌与下斜肌之间的联系很难被充分分离,主要由于外直肌长期滑脱后挛缩后致,可尝试用可吸收的止血海绵作为填充分离物,放置于下斜肌与外直肌之间。图-11左眼外直肌探查:左外直肌(黑箭头)附着于下斜肌(白箭头)止端处,与下斜肌有粘连(左图);小斜视钩钝性分离外直肌与下斜肌。
图11.左眼外直肌探查:左外直肌(黑箭头)附着于下斜肌(白箭头)止端处,与下斜肌有粘连(左图);小斜视钩钝性分离外直肌与下斜肌。
5.患者术后第一天,眼位呈过矫20-25PD,术后一个月时外斜的眼位回退,第一眼位正位。双侧外直肌前徙时,由于外直肌后退或滑脱后肌肉长度变短,舒张伸展性差,因此复位后容易产生较强的张力,导致术后早期过矫。但肌肉会随时间延长,慢慢重新出现长度适应而延长,加之术前内斜产生的内直肌挛缩(左眼内转亢进),眼位多数会出现回退。但双眼视功能不良者,也容易出现外斜过矫,再手术又出现内斜过矫。
文/买尔哈巴·玉素甫王忠浩图/王忠浩韩春芝编排/魏薇王忠浩审核/丁琳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