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视诊治指南你不应该错过的斜视科普文章

白癜风可以治愈么 http://m.39.net/pf/a_7143439.html

声明:斜视诊治指南——来源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

由于原文内容过长,本文有删减,需要全部详细文件内容可后台留言。

斜视诊治指南斜视是导致儿童视觉发育障碍的常见眼病。斜视除了影响美观外,还会导致弱视及双眼单视功能不同程度的丧失。早期治疗斜视可以在矫正眼位、恢复外观的基础上,促进视力发育和双眼视觉功能的建立。为规范斜视的诊断治疗,制定本指南。一、斜视的基本检查(一)询问病史(二)视力与屈光检查1.视力检查2.屈光检查适当的睫状肌麻痹对于儿童进行准确的屈光检查是必须的。3.常规外眼、眼前节及眼底检查。二、斜视的专科检查专科检查包括眼球运动功能检查和双眼视觉功能检查两部分。(一)眼球运动功能检查1.眼位检查2.诊断眼位斜视度检查法3.眼外肌功能检查4.眼球运动牵拉试验(二)双眼视觉功能检查1.Worth四点灯试验是临床最常用的融合检查方法。传统的Worth四点灯的灯箱仅用于检查视网膜的周边融合功能。手电筒式Worth四点灯既可检查周边融合,又可检查中心融合功能。2.Bagolini线状镜检查Bagolini线状镜检查接近自然状态下的双眼视觉。检查需要患者具有一定理解及表达能力,不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儿童。3.立体视检查应用Titmus立体图、TNO立体图或我国自行研发的(颜少明、郑笠英)立体图等来检查患者的近立体视功能。三、斜视的诊断与治疗原则(一)隐斜视隐斜视是一种潜在的眼位偏斜,能在融合控制下保持双眼单视,是潜在的眼外肌与神经反射的不平衡状态。分为外隐斜、内隐斜、上隐斜、旋转隐斜。(二)内斜视1.先天性内斜视先天性内斜视是指在出生后6个月内发生的内斜视,患病率约为1%~2%,人群中的患病率为0.1%,在共同性内斜视中,先天性内斜视的患病率占5.4%。2.调节性内斜视调节性内斜视分为屈光调节性内斜视和高AC/A型内斜视。(1)屈光调节性内斜视(2)高AC/A型内斜视(3)部分调节性内斜视3.非调节性内斜视非调节性内斜视较常见,发病年龄多集中在1~3岁,少数在6~7岁。有家族遗传倾向,与调节因素无关。内斜视角度在+20△~+70△之间。4.非共同性内斜视患者有外伤史或高热史,也可没有任何明确原因导致外展神经麻痹,临床表现为大度数内斜视,受累眼外转受限,严重时外转不能超过中线。患者复视,伴有代偿头位。5.其他类型的内斜视(1)急性共同性内斜视(2)知觉性内斜视(3)继发性内斜视(三)外斜视指双眼视轴的异常分离。双眼融合功能不能控制视轴正位,导致视轴发生偏斜;在注视一个目标的时候,一只眼看向目标,而另一只眼的视轴出现向外偏斜的斜视。1.先天性外斜视2.共同性外斜视(1)间歇性外斜视(2)恒定性外斜视3.非共同性外斜视4.继发性外斜(四)A-V型斜视是借用字母A和V的形态来描述一种斜视的征象,字母开口的方向表示分开强或集合弱;字母尖端方向表示集合强或分开弱。分类:①V型外斜视②V型内斜视③A型外斜视④A型内斜视(五)麻痹性斜视指由于神经肌肉麻痹引起的斜视。麻痹性斜视病因复杂,临床类型繁多,目前使用的分类方法是按照发病年龄将它分为先天性及后天性麻痹性斜视两大类。(六)特殊类型斜视1.分离性垂直偏斜(DVD)2.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3.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4.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5.Brown综合征6.Moebius综合征7.甲状腺相关眼病8.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9.眼眶爆裂性骨折10.重症肌无力(七)中枢性麻痹性斜视(八)眼球震颤眼球震颤是非自主性,节律性眼球摆动,它是中枢神经系统、眼外肌、视觉系统和内耳迷路疾患的常见征象,因此涉及到眼科、耳科及神经科的一些疾病。根据眼震的节律分为冲动型和钟摆型;根据眼震的形式分为水平型、垂直型、旋转型眼震。四、斜视的手术操作规范(一)术前检查1.一般检查(1)视力(2)眼压(3)外眼、眼前节、眼底检查2.斜视专科检查(1)眼位(2)诊断眼位及眼外肌功能(3)对患儿进行麻醉后,手术开始前,进行被动牵拉试验。(4)双眼视觉功能检查①Worth四点灯试验;②同视机;③远、近立体视图谱检查。(二)术前准备1.拟行手术的患儿于手术前须滴用抗菌药物滴眼液3日,每日3~4次。2.术前洗眼(三)手术实施1.手术全程严格无菌操作2.麻醉方式3.手术方式4.手术完成后,结膜囊涂抗菌素和糖皮质激素眼膏。(四)术后处理1.术后随诊2.术后用药

看完了,顺手点个赞再走呗!!!

文章中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告知,24小时内删除。各位读者,因为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njingxieshi.com/jxxs/6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