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图了解常见斜视眼位

眼球运动生理

                  人的眼球能上下左右自由转动,靠的就是附着在眼球周围的六条眼外肌,正是眼外肌的协调配合,我们才能自如地转动我们的眼球。

眼外肌的局部解剖

单一眼外肌的作用

一旦眼外肌出现问题,于是就会出现眼位的不协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斜视。

今天我们来介绍几个常见的斜视类型及其眼位:

1内斜

1、假性内斜(内眦赘皮)

由于先天内眼角皮肤较多,挡住了一部分眼球,导致看起有些像内斜,其实用交替遮盖的方法,可发现眼球不动,不是真正的内斜。

2、调节性内斜

最常见的内斜类型,和中高度的远视有关,表现为阵发或恒定性内斜,但一戴上充分矫正远视的眼镜,眼位就恢复正常。

3、部分调节性内斜

戴眼镜后,内斜有所改善,但还是会残留一部分内斜,此时残留部分只能通过手术矫正。

4、先天性内斜

生后不久出现,内斜角度较大,交替内斜,斜度稳定,常合并垂直斜视,戴镜后眼位依旧无好转。

2外斜

1、外隐斜

正常情况下看不出,只有在遮盖时眼位出现外斜,去除遮盖后控制到正位。

2、间歇性外斜

是最常见的外斜类型,介于外隐斜和恒定性外斜之间的一种过渡型斜视,患者仅能间歇性通过融合机制控制眼位正位,在精神不集中、疲劳或长时间近距离阅读后出现显性外斜视。

3、恒定性外斜

随间歇性外斜视病情的进展,外斜突变为恒定性,即经常处于外斜状态。

4、知觉性(费用性)外斜

在一眼视力丧失或者严重下降,双眼融合功能受损而引起的差眼恒定性外斜视。

3

垂直斜视

(较少见)

1、上斜肌麻痹

最常见的垂直斜视,临床症状依发病年龄及注视眼的不同而异,如健眼为注视眼,则病眼为上斜视;若病眼为注视眼,则健眼为下斜视。1岁左右出现典型的代偿性头位,头向健侧倾斜,下颏内收。时间长面部发育不对称。

2、A-V综合征

是一种同时伴有垂直非共同性斜视的亚型水平性斜视,即当向上和向下看时,水平斜度发生较明显的变化,并以“A”和“V”字母形象命名的一类斜视现象。

①内斜A征

眼球上转25°

上下相差10△时

②内斜V征

眼球上转25°

上下相差15△时

当然除了这些常见类型斜视还有其他非常少见的垂直斜视、特殊斜视,这里就不一一介绍啦!

动图来源:中国眼科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njingxieshi.com/yexs/9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