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医这种眼科绝症很多人可能遭遇,为了

记者|黄 祺

今天是全国爱眼日,人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器官就是眼睛,但我们对它的了解,其实不多。

这些年,城市中眼底病的患者越来越多,眼底疾病致病机理复杂,是一组难治尚未完全攻克的难可逆盲眼科疾病,眼底病已经是城市居民致盲的主要原因。

在国内如果提及眼底病的诊治,医院眼科一定会被首先提及;如果要谈到老年黄斑变性这种多发、而且致盲的眼底疾病,那么孙晓东教授一定是一位绕不过去的人物。年从美国博士后工作回到上海,孙晓东教授是在国内最早开展抗VEGF治疗新生血管性黄斑病变的医生之一,他将当时世界上最领先的治疗方法和标准引入中国。

如今,孙晓东教授不仅是国内眼底病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专家,同时还身兼管理重任,是医院副院长、眼科临床医学中心常务副主任。

既是临床一线医生,又要带领团队保持学科上的领先优势,孙晓东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但谈起工作,孙晓东却仍是兴致勃勃、毫无倦意。“我把眼科医生这份职业,当做终生的事业,是患者的信任鼓励我前行。因为热爱,所以乐此不疲。”

交手老年黄斑变性十年

说起白内障,大多数人都知道,也知道只要通过手术,大多数白内障患者都可以恢复视力。但提起老年黄斑变性,能说出一二的人很少。不幸的是,虽然我们对这种疾病还很陌生,但它却已经来到我们身边。

随着经济和城市化发展,人均寿命的延长,眼底疾病已经成为城市居民主要的致盲原因,和西方发达国家近似,上海等中国发达地区的城市居民中,眼底病致盲已经占到所有致盲因素的50%。在常见的眼底疾病中,老年黄斑变性又是多发的一种眼底病。根据一项流行病学调查的数据显示,55岁以上人群中,眼底疾病患病率为15.5%;65岁以上人群中,眼底疾病患病率为26%;75岁以上人群中,眼底疾病患病率为36%。

孙晓东教授介绍,黄斑是眼底视网膜中央一个重要的解剖结构,不到1平方毫米,但这个区域汇聚了80%的视觉信息,是视力最敏锐的部位。随着年龄的增长,黄斑区视网膜等细胞产生病变,引起视功能减退,视力下降,就叫做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通常我们称为老年性黄斑变性。

老年黄斑变性分为干性和湿性。干性的表现是轻度视力模糊,视物变形,视力慢慢下降,严重时视野中会出现中心暗点。一旦发展到湿性,90%的患者会在一年内变成严重低视力或者盲。老年黄斑变性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与白内障等其他眼部疾病混淆。

黄斑病变影响的是视网膜神经组织,因此这种疾病的治疗被眼科界公认为最难治疗的疾病之一。“过去黄斑病变的治疗方法有限,效果也不大好,被认为是不治之症。后来,湿性黄斑变性中的异常新生血管生长的关键致病因子被找到,它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之间有明确的关联。因为这个发现,抗VEGF疗法成为治疗湿性老年黄斑变性的一线治疗方案,它能够控制病情进展,减少视力丧失,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年,抗VEGF疗法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被《科学》杂志评为当年世界十大科技突破。”

孙晓东教授从美国进修回到上海后,成为国内最早一批开展抗VEGF疗法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的医生之一,这种方法让过去几乎无法治疗的疾病,变得可以治疗。

不过,直到目前,治疗后能够得到很好效果的,也只能占到60%-80%。而且十多年过去了,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黄斑变性治疗中对于抗VEGF药物不敏感情况越来越多,这种药物需要患者接受终身治疗,打一针要几千元,因此黄斑病变患者还是比较困扰的,经济负担也比较重。

可以说,孙晓东教授面对的是一个强大的“对手”,医生们必须越挫越勇,为患者找到更好的道路。近几年,我国也正在研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新药,有已经上市的,还有即将开展临床试验的。“我们和病人一样都期待着价格较低、效果又好的国产新药能够尽快问世。”

做一个“理想中”的医生

孙晓东教授对眼科医生这个职业身份的热爱溢于言表,说起为何选择医生这个职业,孙教授笑言:你是要听真话还是假话?

“坦白说当年学医不算是我的第一志向,我小时候喜欢生物学,想学生物,但那时候以为学生物毕业后只能当用青蛙做实验的生物老师,老师似乎不是我最理想的职业,所以最后选择了跟生物有点关系的医学,真是没有想到20多年后,当年没有选择的生物学专业,现在成为全球最火爆的领域和产业。”

读大学时,孙晓东成绩一般,医院师从张皙教授,孙晓东才重新认识了医生职业,也重新认识了自己。“读研究生阶段,导师张皙教授对我的影响特别大,她为我树立了标准的医生形象。”孙晓东回忆,张皙教授当年有很多干部保健工作,同时也看普通门诊。无论是身份重要的病人还是普通病人,张皙教授都是同样的态度,完全不为他们的身份所动。“张皙老师的言传身教,激发了我全部的潜力和最大的学习热情。她经常教导我们说:把一份职业,变成一份事业。因为她的引导,我非常热爱这份事业,也彻底改变了我的一生。”

对病人的尊重,对事业的热爱,让孙晓东不仅获得丰厚的成绩,也赢得了患者的信任,他说,这也是他不断挑战难题、攻克难关的动力。

前辈对事业的热情和创新精神,都深深地影响了孙晓东。对医院眼科创始人赵东生教授,孙晓东也崇敬有加。上世纪80年代以前,还没有改革开放,很多国外先进技术还没有进入中国,赵东生教授团队自己研发设备,为病人做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眼底疾病。到了上世纪90年代,眼底手术需要在眼内填充一种惰性气体,当时国内没有,张皙教授与中科院有机所合作,研发出这种手术用的气体,让手术得以顺利开展,大大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孙晓东说,一个人的成功背后,一定有榜样和导师的力量。年,孙晓东前往美国迈阿密大学Bas   

当眼科医生三十年,对事业的热情却一如当初——孙晓东教授说,“我工作经历的这三个十年,每十年眼科医学就发生一次巨大的变化。未来的十年,中国眼科医学的新发展更加让人期待。”

转载请后台联系周刊君,获得授权!

转载时,须注明作者、出处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njingxieshi.com/yexs/5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