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银蛇奖到沪上名医gtgt上海市

来源/文汇报APP;文/齐乃聪

编/者/按

“灵蛇绕神杖”,这个发源于古希腊神话的标记,如今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医学及医学界标志,人们称之为“蛇徽”。年正值农历蛇年,上海市卫生系统青年人才最高荣誉奖——“银蛇奖”设立,每两年评选、表彰一次,现已成为上海医疗卫生系统的重要品牌;从“银蛇”璀璨光环下,走出了7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等一大批医德高尚、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名医大家。就让我们走近交大医学院“银蛇奖”得主的精彩故事、奋斗人生;并以他们为榜样,立“健康中国”之志,书写自己的医路青春!

前辈名医的言传身教

说起来,邹海东“根红苗正”,从小学到高中,一路都是品学兼优的尖子生。

年,他因成绩优异免试推荐直升上海医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前身)本硕连读班。邹海东回忆说:当时学校风气非常正统,教师们身上有一股传统知识分子特有的“贵气”,即生活上再清贫,专业上也一丝不苟,以烛照精神言传身教。

攻读硕士生期间,导师张皙(下图右)成为他的榜样。她能够像熟记老友一样熟记自己治疗过的“眼睛”,病人来复诊,迎面一凑近“眼睛”,她会跟病人谈论这双“眼睛”过去做过哪些手术,从来没有差错。给她当助手的邹海东对此印象非常深刻。

对邹海东影响至深的,还有念研究生时的“小导师”许迅。许教授手术非常精湛,尤其对于眼科科研的发展趋势更有卓绝的研判力,相比张皙等上一辈名医,显示了“时代精神”。近年来,他们又共医院。

医疗的发展是依靠一代代人传承和开拓的。邹海东从张皙、许迅等前辈身上看到了精湛医术和开阔视野,但他又敏锐地意识到,世界上没有两条相同的河流,身为世纪之交的“医学新一代”,自己的医学科研路怎么走、如何推陈出新?这是他这一代眼科医生的使命和责任。

手术刀尖的“舞蹈”

年,邹海东以优异成绩从本硕连读班毕业,被分医院眼科。他选择白内障和青光眼作为临床主攻方向。一方面,因为白内障和青光眼在中国有着巨大病人基数,手术需求量非常之大,有自己的用武之地;另一方面,医院,医院的白内障和青光眼手术量相对“中游”,他觉得自己“有责任”。

从住院“小医生”到独立执刀的大医生,路途漫漫,这是生命科学的特点所决定的。眼科白内障手术上有个步骤,是将眼球晶体上一层薄薄的膜撕开,专业术语叫“撕囊”。“小医生”一开始往往做不精准,邹海东因此无数次在家里采用“土办法”苦练:他采用针头在洋葱皮上一次次地试验手法;还曾经特地从菜市场买来猪眼,在猪眼上细心地练习用刀的步骤等。历经这样的自我磨砺,他深刻体会到:做眼科手术,重中之重在于“步骤和动作严格规范”。

邹海东在成长过程中,与前辈教授也建立了深厚感情。张皙和许迅会主动关心他的所思所想,鼓励他利用业余时间读完了在职博士学位。不久,他又被推荐去德国汉堡做眼科的博士后研究,他发现德国医术之所以能得到世界性声誉,其奥妙之一在于“每个步骤非常规范,每个动作力求精准”。

他阅“眼”无数,对“眼”的感情也越来越深,病人们以“手术刀尖的舞蹈”称赞他的高超医术。医院眼科的白内障手术量,也从医院第六位,上升到目前的第二位。

他并不满足于成为手术台上的“一把刀”,而是将着眼点从后期治疗伸向早期预防,采用现代化信息手段进行早期筛查暨术前干预。他认为“这对传统医疗服务具有突破意义”。

公共卫生“舞台”更大

说起这种具有“突破意义”的新探索,邹海东又提起导师张皙。

年,他研究生毕业后刚开始做“小医生”时,张皙教授有一天与他聊起,上海市长宁区的北新泾社区在为老人的眼睛建立体检健康档案,他们非常需要科班出身的青年医师加盟。邹海东意识到,社会已进入计算机时代,参与“老人眼疾病筛查”,医院眼科与病人之间建立“直通车”,于是一头扎进了北新泾的项目。

通过对社区4万多名老人进行健康检查,其中对大约名眼病高危老人的眼健康进行“摸底”、逐一建立档案,邹海东体会到:老人眼科疾病治疗的重头应在社区基层,在患者尚未表现出病痛症状的“未病”状态,譬如眼底早期出血、眼睛初期“飞蚊”。这些看似尚未给病人带来明显不适感的时候,恰恰是许多潜在重病治疗的最佳时机,就像体检时发现细微的肿瘤细胞。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公共卫生意识,他开始着手在人群里开展流行病学研究。他做过两个“样本”比较:一组有过早期治疗的人群显然比另一组没有早期治疗的人群,在重大眼病发病率上明显不同。通过这个历时10年的流行病研究,他明确揭示“眼底病已取代白内障成为致盲的主要原因”,同时提出“眼底病应成为国内今后防盲治盲工作重点”。

从年开始,邹海东陆续发表研究论文。在33岁那年,他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不久又获得银蛇奖一等奖,那是上海医疗卫生领域青年人才的最高奖项;年,他被破格提拔为主任医师,那年他才35岁。

为了进一步将社区人群研究规模做大,使更多居民受惠于“未病”干预,他充分发挥了“互联网思维”,给每个社区配置“硬件”,培训基层人员承担视力检查、眼底拍片、电脑保存等工作,通过互联网传输数据到各区县对应医院,及时排摸病情,医院参与早期病人筛查和治疗;医院无法解决的大病、重病、疑难杂症,医院进行治疗。这一模式一经推广,使社会医疗资源得到了更加有效的配置。原先,全上海眼科医生十分短缺,社区服务中心、医院之间也近乎“隔绝”;通过这样的筛查模式,不仅突破了这些瓶颈,而且让更多患有眼疾的老人得到及时诊治。

年,邹海东他们创新的“眼病社区数字化建档-互联网传输-医院读片-社区转诊-分级治疗-社区康复”的健康管理模式项目,一举夺得当年上海市卫生政策研究类课题成果的第一名;这一科研成果现已几乎覆盖了大部分城区。上海已有80%的社区配有老人视力检查和眼底照片等服务,已为20余万糖尿病人建立了数字化眼病档案,并开始有效读片和转诊管理。年该项目还连续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华夏医学科技奖和上海医学科技奖等重要奖项。

邹海东目前还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和南京医科大学9名博士生的导师。门诊、临床、医院的行政领导工作,使他几乎没有业余时间。从早上6点钟出门,白天始终忙忙碌碌,晚上无法准点下班。这使他特别注重“时间管理”,他努力将每一小时都发挥出最大的效能。

名·医·简·介

邹海东,主任医师、教授。上海交通医院眼科中心副主任,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医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现任中华全国防盲技术专家指导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防盲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防治视觉损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超声工程学会眼科专委会全国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眼科分会委员、视觉康复学组组长,上海市医学会视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学会眼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防盲办公室主任。擅长于白内障、青光眼的诊断和治疗,已完成各类临床眼科手术近4万例。

传递医学正能量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北京哪里白癜风病看的好
白癜风到哪里治疗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njingxieshi.com/yexs/3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