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神是用眼睛的神态和神采来表达感情传递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个什么模样,都可以通过这扇“窗户”透露出来。与人交际时,自身的喜怒哀乐,不用开头说话,只凭眼睛的神态就能传达出内心的情感;别人也不一定要听完他说的话才能获取情感,只需看看眼睛的神态,就能知晓其内心的情感,知道他究竟想表达什么意思。有时眼神多传达的情感,往往超过有声言词的发送。因而,可以得出“会说话的眼睛。”伟大领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都十分善于运用眼神语。在回忆马克思时,保尔拉法格说:“当某一个人在谈话中说出几句俏皮话或机敏的答辩时,在浓密的眉头下闪动着快活而又嘲弄的黑眼睛。”在回忆恩格斯时,李卜克内西说:“他在观察人们是事物的时候,不适用玫瑰色眼镜或黑色眼镜,而是用明察秋毫的眼睛。他的目光从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总是要洞察底蕴。这种明察秋毫的眼睛,这种‘慧眼’,这种大自然只赋予少数人的洞察力,都是恩格斯所有的。这一点我在第一次看见他的时候就觉察到了。”在回忆列宁时,普恺尔说:“他演说时的姿态,他的淳朴,他那双目光炯炯能看到人们内心深处的眼睛,这都让我感觉到不凡。”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眼神千变万化,表现着人们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比如,前苏联作家费定的小说《初欢》中所描述的那样:“……眼睛会发光,会发出火花,会变得像雾一样暗淡,会变成模糊的乳状,会打开无底的深渊,会像火花和枪弹一样放射,会质问、会拒绝、会取、会予、会表示恋恋之意……”眼睛的表情,比任何语言都要丰富。在与人谈话时正视对方,表明对对方的尊重;斜视对方,表明对对方的蔑视;看的次数多,表明对对方的好感和喜欢;看的次数少或看都不看,表明对对方的方案或不屑;眼睛眨动的次数少甚至一动不动,表示惊奇、恐惧和悲伤;如果不敢直视对方,也可能是因为害羞,可能有什么事不能说;如果怀有敌意的双方互相紧盯着,其中一方忽然把眼光移向别处,则意味着退缩或怯弱;如果谈判时有一方不停地转动着眼睛,就要提防他打什么新主意或坏主意;如果是频繁而急促地眨眼,也许是表示羞愧、内疚,也有可能是他在说谎话。眼睛和眉头一起变化,眉目传情的意义更广泛。欢乐时眉开眼笑,眉飞色舞;忧愁是双眉紧锁;愤怒时横眉怒目;顺从时低眉顺眼;戏谑时挤眉弄眼;舒畅时扬眉吐气。眼神的运用很重要。一般来说,不同的眼神表达着不同的情感。目光明澈表达心胸开阔;目光狡黠表达心术不正;目光炯炯表现精神十足;目光如豆表现胸大无志;目光执着表示志向远大;目光浮动表现浮潜轻薄;目光睿智表现机智聪敏;目光呆滞表现心事重重;目光坚毅表示自信自强;目光颓废表示自暴自弃;除此之外,故弄玄虚的眼神乃是高傲自大的反映;神秘莫测的眼神则是奸诈狡猾的反映;似剑匣出鞘、咄咄逼人的目光是正派敏锐的写照;如蛇蝎蛰伏、灰冷阴暗的目光是凶恶残酷的反映。眼神的表达方式各种各样。得体地运用目光语会令你的演讲增添光彩。孟子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柯云路说过:“目光是一种更能储蓄、更微妙、更有力的语言。”确实,眼睛是人体传递信息最主要的器官,是人体最灵活的机器。当人们互相进行交流时,目光持续的时间、眼睛的开闭、瞬间的眯眼以及许多小动作和变化都能传达不同的信息。在与人交谈时,谈话者不仅要倾听人家的谈话,而且眼睛要适当地看着对方,能给对方一种受到尊重、受到重视的感觉,这样的谈话一般会获得良好的效果。但也有不少人,讲话时两眼一直看讲稿或天花板,或左顾右盼、东张西望,使人感到他“目中无人”,不能表达他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效果自然不会好。法国前总统戴高乐在做公开演说或电视讲话时,从不戴眼镜,要同法国人“眼对着眼”地讲话,就是由于眼神可以交流思想感情.因而与人谈话时,一定要根据谈话的对象,谈话的内容、场合、气氛,恰当地运用目光语,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眼神是用眼睛的神态和神采来表达感情、传递信息的无声语言。在面部表情中,是最生动、最复杂、最奇妙,也是最富有表现力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njingxieshi.com/yexs/123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