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们日常生活接触最多,也最让家长担心的,是孩子近视。
但是权威科学研究表明,近视发生其实和“从小看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没有很大关系,而和户外活动不足,真的关系很大:
全球50年专家共同对儿童近视起因揭秘
▼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
然后,带孩子体检,最常发现的视力问题则是散光,让家长一看到检查单就大吃一惊“孩子这么小就视力问题了?”
——实际上,90%以上的1岁以下婴儿,和超过50%的1岁以上幼儿,都有程度不同的散光,这是人类眼球发育过程中的天生缺陷之一,大部分都能自愈。
散光非常,非常,非常常见
▼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
而除了以上两种情况,还有一个非常容易被忽视,却发生率很高的——
同样主要是“天生”的,发生率超过5%,也就是十几个宝宝就有一个眼睛有问题;
在出生后不久就会开始“发作”,如果长期不被发现,会有很长很长的时间来破坏孩子的视力;
常规体检往往由于忽视,或者步骤过于简单,导致经常漏诊。
它就是斜视。
很多斜视一直到成年,造成不可逆影响后,才被发现,比如“对眼/斗鸡眼”
另外一些,则更隐蔽,外观上看不出来,但由于两只眼睛无法平衡聚焦,孩子看不清,会“无意识选择性屏蔽”较弱的那只眼睛,“专心”靠比较正常的眼睛看世界。
久而久之,较弱的那只眼睛的大脑负责区域就不再发育,导致弱视,永久性立体判断障碍。
小郑老师本人就一只眼睛斜视,后来确实造成了该眼弱视。过去中国基层医学资讯不发达,尽管作为医学世家,我的视力障碍也没能及时被检查发现,一直到初中才确诊,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不过这并不影响我成长为杰出好青年,所以宝妈们发现自家宝宝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也别太焦虑1
简单准确的家庭判断方法
斜视的宝宝,可能在阳光下,明亮处,喜欢眯着眼,或者歪着头;因为斜视会使宝宝看东西时模糊,不舒服,所以宝宝经常采用偏头、侧脸等方法来“强化使用正常的眼睛”,缓解不舒适,医学上叫代偿头位。
不过说实话,这个细节其实很容易错判,所以还是用更准确的方法:
在手电前面蒙上一层半透明纸,减弱光线,或者人站得较远,目的也是为了减弱光线,打开电筒,光束从正前方指向宝宝鼻梁位置;
鼓励宝宝盯着光束看,然后从正面观察宝宝眼睛里的反光光点。
正常情况下光点应该处于宝宝眼睛中心,但是如果一只眼睛的光点出现偏离,就说明存在斜视
这种光斑法属于正规视力检查方法,几十年来眼科医生都这么干,很实用而且“设备”也便宜,但是缺点很明显:
手电光线太强,照射眼睛很不舒服,孩子会抗拒、眯眼,检查困难;
手电光斑太小,观察结果往往很不准确。
这光点真的能难看清楚…
不过,小郑老师昨晚发现一个神器,完美适用于家庭自检,不晃眼,宝宝不抗拒,又清晰易辨别,它就是——
带环绕打光灯的化妆镜真的非常完美,首先它的光线很柔和,孩子直视不容易抗拒;同时孩子都很喜欢观察镜子,特别是婴儿,观察镜子中的自己是大脑发育的重要阶段,这让家长有充分时间来观察;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它的光斑很大,很清晰。我们首先让孩子认真直视开灯后的化妆镜,然后从ta小脑瓜后面,正对着镜面,用手机拍个照——这个步骤也很重要,因为直接观察孩子眼睛,其实很难看清楚,并且孩子可能会转头,“有效观察时间窗口”很短,而照片却可以放大,并且可以“抓拍”。拍摄效果是这样由于海豚妈妈不在家
我自拍手机位置不够对中
宝妈们给孩子自检时尽量从正后方拍照
然后我们可以放大照片中的眼睛部位:
看到了吗?两只眼睛中的光斑很清晰
多抓拍几张,挑选光斑最准确落在瞳孔中心的
比如下面这张
即使没有受过眼科检查训练,即使你完全没有经验,也可以很清晰看出:当光斑落入我的左眼瞳孔最中央时,右眼的光斑明显偏离了中心;对的,我的右眼有斜视。2
斜视怎么治疗
当自检发现孩子存在斜视时,就必须前医院进一步检查了。医生会根据情况选择遮盖检查、三棱镜检查、散瞳验光等检查来进一步明确病情。
而治疗则因娃而异,对比较小的孩子,医生可能会叫回家待着,然后定期复查。
因为一部分生理性斜视,会随着成长自愈。
不用着急,只要定期专项视力检查(不是普通体检哦),就不会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的。
而对大一些的孩子,往往就需要积极干预了,在斜视初期,会尝试尽量促进“自愈”。
标准治疗流程是让宝宝戴一个眼罩,遮住“好的那只眼睛”,让有“弱视倾向那只眼睛”强迫使用,保证大脑内该眼睛的视力通道发育。
对于比较严重的情况,往往还是需要选择手术。
通常建议在1岁之内治疗,因为随着发育,青春期以后都未能矫正斜视的话,往往会造成永久性弱视,甚至会丧失一只眼,甚至双眼视觉功能。
此时即使手术“解决”了斜视,也只是起到了美容的效果而已,对孩子的视力已经为时已晚。
3
区分“假性”和“生理性”斜视
很多X音短视频会把“对眼/斗鸡眼”作为判断孩子斜视的主要方法……这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宝宝(特别是亚洲人)在年龄小的时候,鼻梁附近内眼角,有一层凸出的皮肤皱褶,会挡住一部分眼白,造成“看起来好像是对眼,其实不是”——这种情况非常常见,以至于被正式称为“假性斜视”可以捏一捏鼻梁附近皮肤
就显露出下面的“眼白”了
假性斜视在光斑检查下可以轻易分辨。
第二则是上文说到的生理性斜视,小月龄宝宝身体各方面,包括眼肌都在发育中,控制力并不好,
特别是疲劳时,即使没有问题,也可能有一两条眼肌不太协调。
小月龄的,比如3个月以下的宝宝,都是远视眼,看近的东西总是自然眯起眼睛,比较费劲,
这些都容易在检查时引起“对眼”,而且即使是光斑检查,也无法和“真性斜视”可靠区分。
所以我们通常对6月龄下宝宝并不确诊斜视,而是再观察一段时间,
至少三分之一的“对眼”在7月龄之后自行恢复。
长大后“对眼”自行消失
推荐阅读
▼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
对写下的每句话
都负责家庭医生回复“发烧”,查看宝宝发烧,三招安心系列文章;
回复“湿疹”,查看湿疹护理系列文章;
回复“拉肚子”,查看宝宝拉肚子原因与护理大全;
回复“推拿”,查看家庭小儿推拿教学系列文章;
回复“睡眠”,查看宝宝怎么样好好睡系列文章;
回复“补钙”,查看宝宝补钙你应该知道的七个最重要事实;
回复“疫苗”,查看哪些疫苗值得打,该怎么打;
小郑老师科学育儿healthierbetter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