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李文生教授是我国著名眼底病、白内障和循证医学专家。他从年开始率先将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的知识介绍到国内眼科界开始,一直从事循证眼科学方面的研究,坚持用循证医学的理论指导眼科临床实践。年主编出版我国第一部《循证眼科学》专著、年共同主编我国第二部《循证眼科学》著作。李教授是我国循证眼科学的积极倡导者和主要研究者之一,具有权威性的学术地位。李教授团队的循证医学研究成果被美国最新版临床指南(PreferredPracticePattern,PPP)及《八年制眼科学》教材引用。到目前为止,李教授团队在该领域发表近20篇国内外的文章。黄斑裂孔(macularhole,MH)是指黄斑的神经上皮层局限性全层缺损,患病率约占人群的3.3‰,其中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macularhole,IMH)约占MH发生率的83%,外伤、高度近视等只占很少一部分。IMH发病年龄多在50~70岁,男女比例约为1:3,因其起病隐匿、病程进展缓慢,往往患者就诊时,视力已经受到严重的损害,随着发病年龄的增长,裂孔会持续发展扩大,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大的影响......李教授自从事眼科工作以来,把黄斑称为眼睛的“心脏”。不仅在国内外专题演讲如何手术治疗黄斑疾病,而且还于年获全国眼科大会黄斑裂孔治疗优秀手术视频交流奖。年获全国眼科大会优秀手术视频交流奖自从年Kelly等首次报道玻璃体切除术成功治愈IMH以来,随着手术操作系统的不断精准,IMH的治疗技术进一步成熟。目前循证医学的Ⅰ级证据表明:对于裂孔直经≤μm或者初次手术者,采用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中行气液交换,眼内选择性使用玻璃体腔填充物成为标准术式。但是对于裂孔直经>μm或者多次手术者,在具体处理裂孔方式(例如是否需要做内界膜反转填塞)上仍然存在着争论。近日,国际知名刊物——美国PLOSONE杂志发表了李文生教授团队对黄斑大裂孔的RCT进行Meta分析的最新结果,为这个争议话题划下结论。“在治疗黄斑大裂孔方面,翻转ILM瓣技术的解剖成功率和视功能恢复方面明显高于传统的ILM剥离术。”——PLOSONE杂志从来自这一期的一篇荟萃研究《系统性回顾与荟萃分析:翻转ILM瓣技术与传统ILM剥离术治疗特发性大黄斑裂孔的比较》,得出这一结论。荟萃分析是指科学家们系统、科学、全面地评估许多针对同一问题的研究论文,将质量不高或者不符合条件的研究去除掉,再将那些高质量的研究借助一定的统计学方法进行整合评估,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建议。该研究纳入了4个最新RCT共眼的研究资料进行了荟萃分析,其中眼做了内界膜翻转填塞,而眼行了传统的内界膜剥除。评价指标包括解剖学上的Ⅰ型愈合、手术以后最佳矫正视力等。通过荟萃分析发现:翻转ILM瓣技术的解剖成功率和Ⅰ型愈合率明显高于传统的ILM剥离术(P=0.andp0.)。图1.手术以后翻转ILM瓣技术与传统ILM剥离术黄斑裂孔愈合率比较图2.手术以后翻转ILM瓣技术与传统ILM剥离术Ⅰ型愈合率比较翻转ILM瓣技术的手术以后最佳矫正视力(logMARBCVA)和与基线相比的平均最佳矫正视力(logMARBCVA)明显好于传统的ILM剥离术(p0.andp=0.03)。图3.手术以后翻转ILM瓣技术与传统ILM剥离术最佳矫正视力(logMAR)比较图4.手术以后翻转ILM瓣技术与传统ILM剥离术与基线相比的平均最佳矫正视力(logMAR)比较
李教授最后指出,也有少数相反的研究结果,例如年NarayananRaja等在Retina杂志(;39(8):-.)报道,对于裂孔直经>μm的黄斑裂孔手术,翻转ILM瓣技术的解剖成功率方面没有明显高于传统的ILM剥离术。但是这个研究是一个回顾性研究,而且纳入的样本量较小,只有18眼,结果的说服力没有荟萃分析结果强,真实情况如何,还需要更多的RCT和荟萃分析来证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njingxieshi.com/xsss/5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