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海共同性内斜视的诊断和治疗原则上

Hey~

我们又见面了~

新鲜会议干货奉上!

.01.09

前言

在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儿童视力与眼病早期筛查干预技术学习班》中,医院的朱德海教授为我们带来了《共同性内斜视的诊断和治疗原则》的主题演讲,下面是朱德海教授演讲的主要内容。

朱德海

副主任医师,眼科学博士

医院小儿眼科、卫生部全国弱视斜视防治指导中心副主任医师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眼保健分会专家组成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全国眼肿瘤协作组委员

12

前面的话

谢谢李主任的介绍,各位同仁上午好!今天的课讲的是内斜的诊断与治疗原则。水平斜视包括内斜和外斜,通过这节课希望大家能够了解到,尽管都是水平斜视,内斜与外斜的处理是不同的。

这节课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内斜视的定义,其次是常见类型,最后讲一下治疗原则。

01

内斜视的定义

刚刚已经简单的说了一下,内斜与外斜视是通过视轴的偏斜方向来分类的,这两个水平斜视,一个偏向内侧,一个偏向外侧,从定义上看起来非常的接近,但是它们的处理原则有一些不同的地方。

这张图是临床中最常用的一种检查方式,角膜映光法,用点光源的手电筒一照,如果两个小亮点在角膜的正中央,排除Kappa角的情况下,这时候基本确认它是正位。下面的这个呢,映光点偏向角膜的颞侧源,我们就说它是一个内斜,外斜的话映光点在角膜的鼻侧源。实际上,这种检查方法非常实用,但是它查的主要是显斜,如果是隐斜的话,这种方法就不能一下子查出来。

病因与发病机理

它的病因与发病机理,作为共同性斜视来讲,常见的发病原因如下:

1、神经支配:内融合力或者集合功能过强

2、解剖因素:眼外肌、韧带

3、屈光不正:未经矫正的中高度远视

共同性内斜视

共同性内斜视是根据什么进行分类的呢?我们知道斜视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分类。共同性斜视与非共同性斜视是根据斜视的形态方式来分类的。非共同性斜视还包括麻痹性的,线性的。

1、共同性斜视指的是:所有注视方向所查的视轴偏斜角度一致,简单来说就是各个方向的斜度是一样的。一般来讲,三棱镜综合的时候,小于5个棱镜度,也就是内斜视角度在各个方向的偏斜角度是5个棱镜度之内,那么我们就把这种斜视叫做共同性斜视。

2、注视方向。要注意检查前、上、下、左、右、右上、右下、左上、左下共九个方向的斜视度。

3、历史名称。在以前共同性内斜视也叫做共转性内斜视。不过现在都不大叫这个称号了。

假性内斜视

提到内斜视,我们临床特别是小孩子,非常容易遇到假性内斜视。大家回想一下,把手电筒打在角膜的正前方,看到角膜映光点在正中央的时候,这时候我们就认为他是一个正位。但是如果有Kappa角,用角膜映光法是不能准确检查的,需要配合遮盖。

我们看一下什么是Kappa角,就是视线轴与眼轴的夹角。物体与黄斑中心凹的连线就是视线轴,如果视线轴与眼轴有微小的夹角,就是Kappa角。

如果我们用角膜映光法查的时候,发现这个映光点在角膜缘的鼻侧,这个时候去遮盖,它不动,就是正Kappa角。如果映光点在颞侧,遮盖不动,这个就叫做负Kappa角。

Kaapa角

1、负Kappa角,容易给人一种假性内斜视的外观,因为映光点在颞侧,显得眼睛就靠里了。

2、鉴别诊断:遮盖试验,斜视-眼球运动,Kappa角-不动。

从理论上讲,是很容易的。但是在实践中,我们给小孩子检查的时候,有时候做映光的时候小孩还能配合,但是你把遮盖片往小孩子眼前一挡,小孩子就会有种恐惧感。那我们怎么做呢,我们一般是这样的,把这几根手指搭在小朋友的头上,我的拇指基本上就能对小朋友的视线起着遮挡的作用,这样看起来就好像与小朋友玩似的。然后迅速的观察小朋友,鉴别到底是Kappa角导致的假性内斜视的外观还是真正的斜视。

内眦赘皮

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很多见,这种是内眦赘皮。作为患者,一般都会说,别人都说这小孩两只眼睛靠得特别近。这时候用角膜映光法就会很容易查出,从图上可以看出,这个小孩的角膜上的映光点恰好在正中央,如果再配合遮盖试验,那么基本上就可以确定不是斜视。但是他的外观就特别像斜视。

02

常见的内斜视类型

前面与大家讲解的是临床上常遇到的内斜视以及假性内斜视。接下来,我们就看一下常见的内斜视有什么类型。

第一个要讲的是调节性内斜视,在斜视的处理中,提到内斜视的时候,我们特别强调调节性。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你不给他很好的验光,不给他调节性的处理,那么你做了手术,后果是很严重的。这点和外斜视不一样的,在外斜中,调节的因素没有像内斜那么严重。我们调节性的内斜视分为屈光调节和非屈光调节;其次还有部分调节性内斜以及非调节性内斜,其中非调节性内斜,我们重点讲讲先天性内斜视以及急性共同性内斜视;另外微小内斜视以及继发性内斜视,我也会给大家简单讲讲。

内斜视特点

开头我们也有说,我们理解内斜视,要与外斜视比较对照去理解。

1、内斜视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大多没有间歇期,间歇期比较短,恒定性,对双眼单视功能损害重。而外斜视大多是有间歇期的,临床上经常说间外,但是很少人有说间内的。外斜视对双眼单视的功能损害比较小,因为外斜有间歇期,在它正位的时候,双眼单视功能是能够发育的。

2、第二点就是内斜视和屈光关系密切,但是外斜视很少有提与屈光的关系密切。

3、第三点就是合并弱视更常见,我们学习弱视的时候,有提到斜视性弱视,这个斜视性弱视主要是内斜导致的弱视,很少有外斜导致的斜视性弱视。

4、第四点是大多需要早期手术。为什么需要早期手术呢?因为他对双眼单视的损害比较严重。与外斜是不一样的。

屈光调节性内斜视

1、看一下屈光调节性内斜视,这一类的斜视发病年龄2-3岁居多。很多家长反应,在孩子小的时候没有发现问题,待孩子2-3岁的时候,玩着小玩具的时候,或者盯着自己的小饭碗吃饭的时候,就发现孩子眼睛斜了。看远处的时候或者出去玩的时候会好点。为什么会在这个年龄段发病呢?这和我们的眼睛的调节功能和集合功能有关系。我们到2-3岁年龄的时候,正是我们调节性以及集合性最活跃的年龄段,所以说这个年龄很容易发生调节性的内斜视。如果小孩配合的话,你可以用眼底镜给他看看,你会发现孩子经常用远视来看清,经过散瞳验光你可以发现,大多数是中高度的远视。并且戴镜后斜视消失。

2、内斜视诊疗的注意点:强调阿托品散瞳、远视足矫、不能手术。

3、病因:未经矫正的远视。

通过以下图片可以看到,不戴眼镜是内斜的,戴眼镜之后就完全正位。完全屈光调节性内斜视在我们临床上还是比较多见的。

非屈光调节性内斜视

非屈光调节性内斜视还有一个名字叫做高AC/A。

1、定义,看近大于看远,与未矫正的远视无关,与高AC/A有关,正常的调节带来的集合过量了。与屈光调节性内斜视不同的是,非屈光调节性内斜视看近的斜视度大于看远的斜视度,用三棱镜综合的话,一般大于15个棱镜度。而屈光调节性内斜视则是看近看远的斜视度都差不多。

2、屈光特点,远视、正视、近视。

3、斜视角的特点是看近的斜视度大于看远的斜视度。

4、治疗,经典的治疗方法是用双光镜,但是现在国内外,真正用双光镜治疗有意义的不多,用它的发病机理来讲,用双光镜治疗特别合适,但是对小孩子来说,双光镜下面屈光度大的,你让小孩看近,让他朝下面的角度来看,对于小孩来讲是不容易的,对于成人来讲可以;这些年出了渐进多焦,渐进多焦可以用,但是对于这类斜视来讲,你戴渐进多焦与戴普通的远视眼镜差别不大。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小孩子活动度比较大,他不可以认认真真的把下面的角度找着看,再加上小孩子眼镜稍微往下一垂,那个焦点就不是我们设想那样,但是这些方法都是可以运用的。最终高AC/A还是需要手术治疗。

5、难点,手术量的设计。我们都知道,这类的斜视看近的斜视角比较大,我们经常会查到,看近的斜视角有30、40度,看远的斜视角经常是15、20度。那么如果你按照看近的斜视角设计手术量,那么看远的你是不是就会过了?如果你按照看远的斜视角设计手术量的话,看近的显然不够。推荐的手术量设计是以看近的为主,结合看远斜视度的差异,适当的以近为主,结合远的稍稍缩小一点,大约缩小多少呢?我的经验是缩小0.5mm左右。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讲,假如看近是40度看远是20度,按照看近40度来设计,我们可能会设计一个双内直肌后徙5mm,这时候看远是20度,那么我就后徙4.5mm,在原来基础上小一些。也有一些学者推荐说,高AC/A类斜视,它的特征就是看近的斜视角大,看近的斜视角大,对内直肌的损害也大,就按照看近的足量设计,他认为这样看远就不会出现外斜,实际上不全是的。实际上这样设计的话,有的还是会出现外斜。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1、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相对于调节性内斜视来说好一点。它的特征与屈光调节性内斜视的特征差不多,都是发病年龄2-3岁居多,合并中高度远视,不一样的是戴镜后斜视角变小但不消失。

2、临床注意:阿托品散瞳、远视足矫,手术矫正戴镜后剩余的斜视角。这个在临床上做患者教育的时候一定要说明白,做的斜视度是你戴镜之后剩余的斜视度,不是说你做完手术就可以摘镜了。并且强调戴镜也是非常重要的,即使术后也需要好好戴镜。

未完待续......

下期精彩内容预告:朱德海——共同性内斜视的诊断和治疗原则(下),请持续







































白癜风怎么看好
白癜风怎么快速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njingxieshi.com/xsss/3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