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经常会遇到一些紧张的父母,怀疑自己的宝宝是“斗鸡眼”。
“斗鸡眼”也称“对眼”其专业名称是内斜眼,而内斜视有真假之分!
经过眼科医生检查,一部分孩子的确是真正的内斜视,
而另一部分则称为内眦赘皮,这是一种假性内斜视!
这真真假假两种对眼有什么区别嘞!?
真性内斜视是怎么回事?
”先天性内斜视
先天性内斜视实在出生时或出生后六个月内发生的斜视,外观上表现为一眼或两眼眼位向鼻侧根部偏斜,使得双眼黑眼球内聚,看不见白眼球,内斜程度较大。
调节性内斜视
由于儿童眼球小,眼轴短,多为远视眼,角膜以及晶体屈光力大,调节力很强,为了看清近处物体双眼向内转的幅度大,容易引起调节性内斜视。
调节性内斜视多在2~3岁出现,多数与远视眼引起的调节辐辏过度有关,佩戴合适的远视眼镜可以达到矫正内斜的目的。但还有一部分内斜视需要戴镜与手术协同才能够治愈。
先天性内斜眼的危害有哪些?
先天性内斜视产生的原因多数由于眼肌发育不完善,眼球附着位置异常或者神经支配异常等。这种斜视的孩子仅靠佩戴眼镜没办法矫正,看东西只习惯用一只眼睛,没有立体感,不能分辨东西的远近,没有双眼单视的先天性条件,对视功能的危害最大。此外,影响孩子的美观,容易给孩子蒙上心理阴影。
真性内斜视如何治疗
2岁可以采取手术治疗,这样的孩子在伴随左右就可以进行相关检查,2岁以内就应该手术。手术可以解决内斜的问题,术后配合屈光矫正与弱视治疗,能够达到良好的视功能矫正效果。
什么是假性内斜视?
假性内斜视又称为内眦赘皮,是一种与种族差异有密切关系的面部特征,常见于中亚、北亚、东亚等地区的蒙古人种中,故又称“蒙古赘皮”,是东方人眼睛的特征之一。
内眦赘皮是指在内眦角内侧方自上而下呈顺向性或自下而上呈反向性蹼状皮肤皱褶,使内眼角圆顿,给人一种眼裂缩小,内眼角看不见白眼珠,黑眼球内聚的感觉。这种情况一般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鼻梁骨骼发育健全而得到改善,是不需要进行任何治疗的。
区分真性和假性内斜视
3个月以上的孩子,就具备了双眼同时协调运动的能力,可以配合检查。医院也可以自行检查。
家长自查方法
Step1:将鼻梁处的皮肤捏起,用手电筒照射鼻梁处;
Step2:观察灯光落在双眼通空处的映光点。如果角膜映光点在瞳孔中央,就为假性对眼,落在眼球角膜的外侧部分就为真性对眼。
Step3:然后家长可以交替遮盖孩子单眼,内斜视的孩子眼球会出现自内侧向正位的交替运动,医院就诊,必须及早治疗以建立双眼同时看东西的能力和双眼正常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