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是祖国的花朵,社会的未来,而眼睛则是心灵的窗户,所以我们需要保护好孩子的眼睛,才能让他们欣赏这绚丽多姿的世界,更好的去学习。保护好孩子的眼睛是每位家长都关心的问题。
名医档案
张扬,男、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昆明医院眼科斜视与小儿眼科专业组主任,中国儿童眼保健协会成员,云南省近视防治专家组成员,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云南省重点专科骨干成员,云南省全民健康促进工程眼视光专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眼整形美容协会理事,云南省医疗美容协会委员,云南省微量元素研究会理事。什么是近视和高度近视?
张扬:近视就是远处的光线经过眼球的屈光系统折射后不能聚焦在视网膜上,而聚焦在了视网膜前面,远处看不清,而近处是看的清的。定义为至少有一眼SE≤-0.50D,其中-3.00D以下为低度近视;-6.00~-3.00D(含-6.00D)为中度近视,大于-6.00D为高度近视。目前国内外根据高度近视的严重程度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单纯性高度近视,近视趋于稳定,不伴有导致不可逆视觉损害的眼底病变;另一类是病理性近视,表现为近视终生进展,眼轴不断增长(26.5mm),伴有不可逆的视觉损害和眼底病变。
目前我国近视的现状是怎样的?
张扬:我国儿童及青少年近视的发生率是所有文化或种族群体中最高的,近年来呈现发病早、进展快,特别是高度近视比例增高的特点。我国6省市小学生近视患病率为44.9%,其中北京小学生近视患病率为51%,上海是41.9%,广州的是37.2%。不同地区不同学者报道的近视患病率是不同的,但共同的特点是:随年龄增长,近视的患病率增加;经济越发达的地区,近视患病率越高;城市中近视患病率明显高于农村。一项回顾性研究调查了浙江宁波的高中生,10年间近视患病率从79.5%增加到87.7%,而高度近视从3.96%增加到了6.69%,高度近视的发病率几乎翻了1倍。近视特别是高度近视所合并的严重并发症,例如视网膜脱离、黄斑病变、脉络膜新生血管、青光眼等常常导致永久性、不可逆性视力损害甚至失明。目前我国高度近视越来越低龄化,在人群中的患病率逐年上升,即将成为未来几十年内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近视会遗传吗?导致近视的原因有哪些?张扬:迄今确切的近视致病机制仍然不清。较多的流行病学显示,近视的发生发展受遗传、种族、环境、用眼习惯、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经济状况等多种因素影响。就遗传的角度来说,父母双方均为近视比一方近视子女发生近视的危险性大,而一方近视又比双方没有近视子女发生近视的可能性大,这种遗传性在高度近视的患者中尤其明显。从种族的角度来说,黄色人种比白种人、黑人更容易发生近视,一项调查发现东亚15岁人群近视患病率高达69%。在东亚地区,如中国、日本、韩国和新加坡,近视患病率接近50%,远远高于澳洲、欧洲、北美和南美地区。就环境和用眼习惯而言,阅读和近距离工作时间较长,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户外活动时间的减少,均是近视形成的原因。
什么方法可以及早发现有近视倾向的儿童,并能及早干预或者延缓近视的发生呢?
张扬:人眼的屈光发育随年龄增长经历由婴儿时期的远视向学龄期前后的正视转变,这个过程角膜曲率逐渐平坦,眼轴逐渐延长,部分学龄期以后的儿童开始出现近视。因此对学龄前期儿童(5-6岁)进行科学的屈光检查,有利于发现有近视倾向或已经出现近视的儿童,及时采取屈光矫正等干预措施来延缓近视的发生和发展,并做定期随访。不良的用眼习惯,诸如较长时间的近距离阅读、电子产品的使用、不正确的坐姿等,已被广泛认为是导致近视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我本人在西双版纳小学的调查发现,小学生近视患病率是8.14%,远远低于世界和全国平均水平。这和当地小学生较少的近距离用眼和较少的使用电子产品、较多的户外活动有关。因此减少学龄期儿童及青少年近距离用眼时间和电子产品的使用,每天至少2小时阳光下户外活动时间,是预防近视、高度近视的关键。因此对于学龄前、学龄期儿童建立视光发育档案是极其重要的,定期监控视力、屈光度、眼轴等的变化,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进行近视及高度近视的防控。
END来源:云南健康教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