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工作,对儿童青少年近视的积极早期预防至关重要。日前,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妇幼健康司主办,北京大学医学部眼视光学院、医院协办开展的“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工作”培训班分别在武汉、南宁、西安开讲。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司组织医院、北京大学医学部眼视光学院编撰了此次培训班的课程教材,并邀请瞿佳、吴夕、王乐今等权威专家团队为基层眼科保健人员培训解读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工作的重点和注意事项。
早发现—积极开展学龄前视力筛查
北京大学眼视光学院院长、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医院院长瞿佳:目前,近视发生已经呈现出低龄化趋势,对于学龄期近视,越来越多的研究都证实环境因素在这个阶段的作用较遗传因素更为显著,例如户外活动少、光照不足和持续近距离阅读或不良的光信号刺激等等。有研究表明:户外活动是儿童近视的保护因素,较长户外活动时间可以预防近视的发生,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近视的进展。例如每增加1小时/日的户外活动时间,近视的发生概率下降2%。
另外,近视的发生、进展与高强度的持续近距离阅读具有相关性,阅读距离越近、持续时间越长或阅读习惯不良,发生近视危险性就会增加,例如有些儿童酷爱看书,玩电子产品,甚至在光线昏暗、动荡的环境中阅读。
0~6岁儿童视力正处于发育的重要时期又称正视化阶段,尤其0~3岁是儿童视觉发育的关键期。
在正视化发育过程中,长时间看近物,会使眼睛将正视化的理想终点设为近视眼而不是正视眼,眼轴长度也会不断地增加,近视度数加深。各种各样的户外活动,例如放风筝、球类运动、滑旱冰、跳舞、体操等等除了提供较远的视觉距离,更重要的是获得了接触阳光光照的机会。建议下午4点钟左右放学的孩子,可以先在户外玩耍活动1~2小时再回家。因此,积极提倡增加阳光下户外活动,减少近距离用眼,即通过“一增一减”预防近视的发生和发展。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颁布了《0~6岁儿童视力及眼保健技术规范》文件,在全国范围内各级妇幼系统逐步开展学龄前儿童各年龄段的视力筛查、检查工作,强调综合性预防,努力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干预。
早干预—儿童屈光不正应予积极矫正
医院眼科主任医师吴夕:目前,多数儿童眼镜的装配不准确。眼视光医生须正确掌握儿童屈光不正诊断与配镜原则,同时也要正确选择散瞳验光药物进行验光。
配镜时要强调双眼视力的平衡性。对于屈光参差,两眼度数差别越大发生弱视的危险性越大,尽早配镜矫正并进行弱视治疗。
中高度远视伴有内斜视患儿初次应该戴足矫眼镜,治疗弱视的同时观察内斜视的变化,如果戴镜矫正后内斜视完全恢复,就不必手术矫正。
散光儿童会引起视疲劳、弱视,需要戴眼镜矫正提高视觉质量。
近视患儿,应积极配镜,早期近视-1.00D时应注意检查调节功能并有针对性治疗,超过-2.00D时应嘱其坚持连续戴镜。目前临床研究应用角膜塑形镜来控制近视发展有效率大约是70%,延缓眼轴增长约为50%。
保健医生还应注意询问家长孩子的注视行为是否有异常,如果孩子有畏光揉眼睛,眯眼看东西等症状,常常提示视力存在问题。当发现孩子歪头视物时,要将眼性斜颈与外科斜颈相鉴别,眼性斜视是眼外肌不平衡后出现上下垂直斜视所致,须进行专业眼肌检查,有时还需外科会诊协助诊断。
科学述评
基层眼保健人员的培训亟须全面加强
北京大学眼视光学院执行院长
医院眼科主任赵明威
我国是世界近视眼第一大国,约有近6亿名患者,其中近3亿是青少年。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儿童眼健康,年8月,对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专门作出重要批示,指出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严重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必须高度重视,不能任其发展。
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做好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相关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司组织下,医院专家团队牵头进行全国妇幼保健机构人员的培训,宗旨在于全面推动开展落实的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工作,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为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服务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积极普及近视防控从早从小抓起等科学知识。今后应下大力气培训一大批儿童眼保健骨干,以适应当前儿童眼保健工作的迫切需要。同时应积极向基层提供和推广适宜技术。
做好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工作,对祖国发展和民族未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行动起来,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抓住6岁前的关键期,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来源:健康报医生频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