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一个摄像头读懂渐冻人无法说出口的情感
借助一副手套与聋哑人实现无障碍交流
利用一个会“说话”的导盲杖避开障碍物
穿上一双鞋子就能够自动绑好鞋带
......
“渐冻人情感表达器”、“E-Chat智能社交手套”、“E-Walk智能导盲杖”、“自动绑带鞋”让这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成为现实,而这些成功的背后,都少不了他的努力——福州大学公益助残创业实践中心负责人陈俊。
陈俊,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福州大学公益助残创业实践中心负责人,教育部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全国百校专业教师创新创业联盟创始人,福建省互联网经济促进会专家顾问,福州市青创创业导师。
读懂渐冻人会说话的眼睛“我发现和渐冻人沟通的时候,他的眼睛是会说话的,如果他听懂了,那么他的眼珠子就会左右转,说明可以听懂我们说的话。
”“渐冻人症”又称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大脑、脑干和脊髓中运动神经细胞受到侵袭,患者肌肉逐渐萎缩和无力,以至瘫痪,身体如同被逐渐冻住一样。而目前陈俊和学生团队正在研发一款“渐冻人情感表达器”,主要是为只有头部能活动的残障人士设计开发。
陈俊在去年4医院见到渐冻人的时候萌发产生了项目灵感,他把想法和团队的学生讲了,医院观察了渐冻症患者一段时间,写了几本详细的观察笔记。“我觉得我们可以开发一套设备,基于人脸识别的无线收发技术,使用者在系统进行人脸识辨后,可通过眼睛来控制鼠标,有可能就可以把他所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出来。”
初级样品出来那天,陈俊很激动,医院,希望样品能在渐冻人身上试用成功。一开始家属不同意,怕有什么闪失,后来在医生的劝说下,陈俊才亲眼见到产品在渐冻人身上试用的效果。“基本上和我们预想是一致的,接下来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升级。”
目前,“渐冻人情感表达器”的研发进行到1.0版本,主要通过摄像头采集渐冻人的眼睛数据,采用眼珠的左右移动作为判断手段,实现对英文字母的辨识与选择,通过选择字母组合,在屏幕上表达出自己的意思。
摄像头的深度视觉识别和渐冻人的模糊语义识别是这款表达器要攻克的最大技术难题,要准确地进行语义识别,才能表达出想表达的意思。陈俊表示接下来需要继续做的事情是提高对渐冻人语义的判断,并能转化成声音表达出来。
△陈俊及其团队研发的渐冻人情感表达器
陈俊对于公益助残的贡献远不止如此,他平时闲着没事的时候,就会主动去接触残障人士,深入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并为这些困难寻找可行之道。
从小发明到全国赛场,认准公益助残“一开始我就是带着学生做一些小发明,只是创新没有创业。“互联网+”的这一阵暴风把我推在大家的面前,也是怪不好意思的。
”E-Chat智能社交手套
陈俊从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十余年,年国家提出“双创”的概念,他思考着如何带领团队在“双创”的引领下取得发展。直到有一次在观看学院晚会的手语表演的时候,他突然想到:既然观众大多看不懂手语,那是不是可以做一款翻译器,把聋哑人要表达的内容传递给别人呢?顺着这个思路,陈俊带着学生说干就干。
△智能手套真实版
虽然有了创意,但做起来并不是那么简单,E-Chat手套团队到了年10月才最终确定“社交手套”这个方向。“使用手套可以让聋哑人显得更自然,我们一直认为人性化的发明创造更有价值”。他们的预想是,只要戴上一副手套,就能让聋哑人开口“说话”,“听到”普通人的声音,实现正常的沟通交流。
△智能手套未来版
陈俊说,从最初团队的4个人,到后面的12个人,熬了多少夜,实验失败了多少次,他们也数不清楚。
经过团队的艰辛努力,“E-Chat智能社交手套”也一举拿下了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这个项目的成功让陈俊认准了“公益助残”这个方向。“能够为社会上这群弱势群体解决实际困难,为他们的工作生活提供便利,我们的努力也就没有白费。”
E-Walk智能导盲杖
陈俊指导的第二次的公益创新创业实践,是去年的“E-Walk智能导盲杖”,这是一款“会说话”的导盲杖,从最初设想到制作完成,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期间团队成员多次对盲杖进行改版升级。
△智能导盲杖未来版
团队成员孙智聪说,经过与盲协领导交流与反复试验,他们去除地面扫臂,回归传统的扫盲杖,设计了一个智能手柄加装在传统盲杖上,解决视障人士空间障碍物的识别问题。
△智能导盲杖的试用
自动绑带鞋
去年年初,陈俊在回看里约残奥会比赛视频的时候,发现无手臂的残疾人穿鞋子很费劲,很多时候他们大多不穿有鞋带的鞋子。
他就想着发明一款可以靠语音识别系统来帮忙残障人士穿上美观舒适的鞋,“现在已经做到了3.0的版本,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将按钮全部去除,通过用户的语音即可实现自如控制。”
△自动绑带鞋
目前,陈俊已和莆田趋势制鞋科技签署深度合作协议,未来这款鞋子的消费群体还会扩大到腿脚不方便的老人等群体。
对于公益助残怎么去理解,陈俊说,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助残,专门去帮助残疾人开发各类辅助产品;另一方面是公益,就是真正地静下心来参与到社会弱势群体帮扶的公益活动中去。
1元=分*分“做助残项目的时候,我是一个导师,用我的所学开发产品。做公益活动的时候,我就是一个志愿者,解决残疾人的困难。
”年12月在福州大学学生处支持下,陈俊牵头建立福州大学公益助残创业实践中心,成为全国高校中唯一的一个公益助残创业实践中心,通过中心这个平台和盲协建立了联系,也带着产品走出校园,去一些特教学校进行交流。研制过程中和盲人群体的接触越多,想帮助他们的想法就越强烈,落实到行动上,就是不断改进自己的产品。
△陈俊和他的团队在省盲协会议上
年5月,由陈俊牵头,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正式与福州市残疾人联合会签订合作协议,“希望通过和残疾人联合会的合作,以及与残疾朋友的交流中,碰撞出更多助残的智能用具设计理念,为他们的生活带来福音。”
△师生商讨
去年年底,他发起了一场公益募捐,寒冷的冬天,他在露天的募捐会场上拿了个喇叭大喊,“我们的募捐不需要金钱,只需要实实在在的大米和食用油。”募捐过后,他和志愿者们把这些食用油和大米一一送到孤寡老人和残障人士的家里。
作为教育部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他还经常在校内外进行“创新创业”的公益巡讲,用互联网的思维去引导老师和学生们做创新创业,“1元在很多人眼里就是1元*1元,在我的眼里1元等于分*分,那就是元了,这样就可以做更多事情,这就是互联网思维。”
△陈俊在做巡讲
“E-Chat智能社交手套以及E-Walk智能导盲杖等项目现在还没有被完全推向市场,也许我们的发明还微不足道,但是我希望通过在社会上更多的曝光度,让更多企业认识我们,让这些项目真正落地,造福残障人士。”
古话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也许是上帝不小心关上了窗
让一些人并不是如此完满
但是好在,也总有一些人
努力为这一扇紧闭的窗投进光亮
陈俊是如此,他的团队是如此
更有千千万万人亦是如此
公益助残,是一件永远值得努力的事
福州大学官方中科荣膺公益中国北京白癜风的价格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