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y~
我们又见面啦~
每周二、四童资讯约定你!
.07.27
在“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眼科分会年学术交流会中,来自成都中医院的袁晓辉老师为我们带来了《集合不足型外斜视的治疗体会》的主题演讲,下面是袁晓辉老师演讲的主要内容。
今天与大家一起探讨的是:集合不足型外斜视的治疗体会。为什么我要讲这个呢?因为集合不足型外斜在临床上是比较常见的,但是大家很容易忽视它。主要从这几个方面来给大家探讨一下。首先,什么是集合型外斜视?就是看近距离的外斜视度大于看远距离的外斜视度,一般在15个棱镜度以上,我们称它为集合不足型外斜。AC/A值是偏低的,它其实也是共同性外斜视的一种类型。
临床特征
1、看近的斜视度明显大于看远时的斜视度,我们刚刚也有说到,要超过15个棱镜,我们才能诊断它为集合不足型外斜。AC/A值是比较低的。
2、这个疾病的人群发病率为1%,占斜视的6.4%,占间歇性外斜的比例就比较高了,有19.5%,我们知道间歇性外斜视在临床上发病率是非常高的。很多孩子来的时候,你看不出来,但是有些家长就比较敏感,观察得比较仔细,他就会说我的孩子有时候眼睛会不在正中,我就会问他是不是在孩子发呆的时候或者精力不集中的时候,他的眼睛就会跑出去。这种间歇性外斜视临床上是非常多的。
3、那么这种斜视它的特点就是易出现视疲劳,尤其是在看近的时候。二十多年前我第一次遇见这种病人,一名30多岁的女病人,她非常明显,甚至会出现恶心呕吐的现象,看过很多眼科大夫,一到眼科这边首先是“清排”,大家都知道,首先考虑到青光眼,最后的检查结果都是正常的,眼科大夫就说她没问题,可是她就很痛苦,她觉得她是有问题。后来她来我们这边检查,因为我们是搞眼肌的,来了之后我们首先给她检查眼位,发现她看近的时候,大概有10度的外斜,我就问她的一些症状,太符合了,而且这个病人已经到了什么程度呢?吃饭的时候,她夹菜,从碟子里面到夹到碗里面都想吐。这已经是非常严重的程度了。后来这种病人我们也见了很多,当时没有视觉训练这种,三棱度度数比较低也没有进行手术治疗。但是病人还是很感激,因为终于知道病因了。
4、对双眼单视功能影响较大,尤其是对立体视的建立和形成。
5、发展速度较快,到后期一般都会发展成恒定性外斜视,融合功能逐渐丧失,导致看近视疲劳严重
6、大多数选择手术治疗,因为毕竟通过视觉训练是改善不了的。有的医生会选择单纯行单眼内直肌截除,但是以前在北大学习的时候,老师说很少选择这种单纯的缩短,因为效果是不可逆的,而且术后远期欠矫率50%;所以对看近斜,看远几乎是正位的这种患者,其实他的手术效果也不是很好。
专科检查
病人来了之后,首先要做的检查是裸眼视力以及矫正视力,同时睫状肌麻痹之后做散瞳验光。刚开始学的那会儿是阿托品散瞳,但是阿托品散瞳很多孩子的接受度是很差的,因为它的时间维持比较长,有的孩子可能要一个月以后,看近才会恢复,家长孩子接受度不强。调节性内斜这些,我们肯定要用阿托品,或者部分调节性内斜视,都可以用阿托品眼膏散瞳。但是对于这种外斜或者正位眼的患者,现在都选用托吡卡胺散瞳,13岁以后我们一般不散瞳,了解大概的眼前节和眼底的情况。
那么首先是眼位和斜视度的测定。主要是采用角膜映光法,因为角膜映光法是最简单的,手电筒一照,遮盖以后,看看有没有斜视,首先确定他是显斜还是隐斜,通过角膜映光法就可以判断。那我们要定量的话就加上三棱镜遮盖。每个孩子我们都要观察他的眼球运动,有没有肌肉运动的障碍。三级功能相信大家都会查,同视机是我们搞眼肌必备的,同时视、融合视、立体视是一定要查的。包括双眼视功能的检查,一般我们是用Bagolini线状镜,Worth四点灯,远近都要查;调节灵敏度、调节幅度还有调节反应,这些都要去查。
那么,这个角膜映光法书上也有,如下图所示,瞳孔圆是15度,中间是30度,最外围是45度,这是一个粗略的检查,这个只能说这孩子的大概的斜视度是多少,如果要做手术的话,绝对不能依据这个来做手术。最常规的是加三棱镜做遮盖,根据三棱镜的度数来设计他的手术量。
Bagolini线状镜的话,现在临床上也有用这个,一边放在45度,一边放在度。你看第一个图就是正常的视网膜对应,第二个图可以看出是左眼黄斑抑制,有个中心的抑制,小角度斜视就会出现。那么外斜视会产生交叉的复视,内斜视可以产生同侧的复视。最后一个是单眼抑制,斜视时间长了之后,斜视眼就被抑制了,只有左眼在看。
非手术治疗
如果病人15个棱镜度以下的,看远又是正位,那么这种做手术是非常难的,容易做过。其实这部分人就是视疲劳很严重的人群,那么我们首先采用的是视觉训练。去年有遇到一个30岁左右男性病人,就是一个集合不足的患者,检查结果是有10个棱镜度的斜视度,如果做手术做单纯的截除的话效果也不肯定,我就给他做了视觉训练。当时给他做的主要是增强正融像范围,这个病人做了之后效果非常好,而且做了之后症状明显减轻。如果非手术治疗无效的话,则采用手术治疗。
视觉训练里面有包括聚散球。视觉训练针对微小斜视,就是手术不好做的病人,训练效果还是挺好的,医院也在做视觉训练,成人和孩子都在训练,其实有些近视,外面说可以治近视都是些噱头,有些孩子早期就是一个调节性的问题,假性的,他通过视觉训练,视力肯定会有恢复。但这只是针对调节性的近视,轴性的近视肯定治不了。聚散球就是通过生理性的复视来做正融像的训练,就是集合训练,这个主要做集合训练。红绿可变矢量图也一样,通过滑动这个来练他的集合。然后还有集合卡和裂隙尺等,都是练集合的。通过训练来练正融像性辐辏,因为这种外斜,它分开可以,但是它的内融合不够也就是正融像不够,需要通过训练来增加它的正融像范围,增加之后,患者视疲劳的现象会明显改善。去年的那个病人,他做了训练之后就不斜了,我还是第一次遇见,觉得很神奇。一般我们做了视觉训练之后,症状减轻了,但是斜视度改变不大。
手术治疗
在看近的时候,第一眼位大于或等于15个棱镜度,我们就选择手术治疗。一般采用外直肌后徒联合内直肌缩短,因为这种手术的量比较小,所以你选择的量也是不好控制,容易做过,所以就说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碰这个手术。但是现在这部分的人群也很多,孩子也比较多。做孩子的手术的时候,我们术前会反复地查,因为孩子是全麻,不能做过,做过了家长是绝对不能接受的,做欠一点还好。做过之后外斜就变内斜了,家长就会接受不了。外直肌最小的后徒我们做到3mm,内直肌最大缩短量为5-6mm。
1mm到底解决多少棱镜度?1mm解决多少棱镜度并不是确定,你照着这个设计绝对没事?其实不是这样的。要根据病人的情况以及肌肉的松紧以及厚度,这样再慢慢地体会。我们一般认为外直肌后徒1mm约矫正2Δ~3Δ,内直肌截除1mm约矫正4Δ,单眼外直肌后徒联合内直肌截除1mm约矫正4.5Δ~5Δ。
术后要做密切的观察同时要配合视觉训练。尤其是外斜,外斜大家都知道,在报道当中外斜的复发率是非常高的,在外斜术后我们就要注重它功能的训练,三级功能的训练,同时视知觉训练,很多都要加上,以巩固他的手术结果,减少回退。
我们要注意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手术仍是治疗这类斜视的有效手段。主要是选择手术治疗,手术之后做一些功能的训练。
二是,关于手术时机一直争论较多。要维持他的视功能的话,手术要尽早做;视觉训练无效的话就选择手术治疗。
三是,在手术设计方面,集合不足型手术效果易回退。所以我们主选的手术还是以单眼外直肌少量后徒+内直肌缩短术为主,这种手术效果比较肯定。
童资讯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