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缔造港片巅峰的男人,为什么又抛弃了港

疫情还未完全消退,影响了很多电影的正常开拍。在最近的相关报道里,我注意到了这部——《冰雪 》。

这是博纳一部大型抗美援朝故事片,据媒体报道,电影导演是刘伟强。

如果消息是真实的话,这意味着刘伟强又一次执导主旋律电影了。

算起来,这是他继《建军大业》、《中国机长》之后,第三度执导主旋律大片。

在《中国机长》上映时,有人问他为何一再选择主旋律?如何拍好主旋律?他提到“因为很多主旋律题材很有趣,有趣为什么不拍呢?”而未来他的第一选择,依然是留在内地,“找很多内地的漫画去看,再改编一些好东西出来。”(《界面新闻》专访,年10月3日,《导演刘伟强:《中国机长》不只说机长,立体才好看》)

刘伟强说过自己不爱重复,从他的回答中更能看出,他暂时“抛弃”了港产片。

越是回顾过往他曾给港产片带来的无数冲击,越是觉得可惜。

1

一直以来,在导演群体中,刘伟强都没有过于明确的定位,或者说,一直给人的感觉都是商业片导演。

但他的商业之处更多在于票房成绩,细看作品,并非没有追求。

今年是他成为摄影师的第34个年头,也是他成为导演的第28年。

这么多年的作品看下来,你几乎无法预料到他下一部会拍什么。

但在他构建的电影乐园中,你会讶异,在近乎所有题材都被挖掘光的香港,还能有这么多未被开发的宝藏。

首先是90年代的《古惑仔》系列。

那时候香港本土漫画还没有被拍成电影而成功的案例,大部分漫画改编都来自日本。

就是这样一个看上去不太主流的故事,被拍成了一个带有黑社会况味,却又弥漫着青春与兄弟情的电影,让无数年轻人沸腾。

根据香港杂志报道,当时片子公映后,漫画销量很好,大概一个星期就卖了五万多本。

在香港电影世道不振的那些年,其前三部票房就超过六千多万港币,还引出《洪兴仔之江湖大风暴》、《红灯区》等数十部同类题材电影。

从小看漫画长大的刘伟强,实际上没有照搬漫画本身,而是注入了许多自己的理念。

记得拍第一部时,原著牛佬跟我说‘导演这不是我的想法’,我说‘当然是我的想法,要是你的想法就糟了’。

原来,当时《古惑仔》的原作者觉得男主角不够“黑”,主要指不够黑社会打打杀杀,而刘伟强的概念就是要拍一个古惑仔青春片,因为那时候演员都很年轻,这才是这部影片成功的关键点。还有,兄弟间情谊、爱情是重点。

我不想表现黑社会暴力砍杀,主要想表现年轻人青春奋斗的故事。当然,也需要有很好看的动作戏,但这不是一个重点。

电影的成功除了故事本身讲得好之外,更多的是“对市场的计算”。

而刘伟强的计算,在于精准地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亲情伦理、兄弟情义隐性植入了《古惑仔》系列,用另类英雄塑造、乌托邦式江湖构建等传统叙事模式来包装这个故事,从而取得年轻观众的共鸣。

首先,最突出特点是青春化形态。我们印象中的青春电影从来不是这样,但《古惑仔》的内核却又是个实实在在的青春片。

它聚焦浩南、山鸡等年轻人初出江湖而后闯荡江湖、声名成就的故事,为传统黑帮电影带来了新活力,而且创意性地赋予浩南头脑清醒、沉着冷静的现代成熟思维,一定程度上挑战了青春文化的主流模式。

其次,它讲的是一群人而不是一个人,群像塑造和集体意识是它难得的亮点,打破了此前电影注重个人英雄神话的常规模式,将摄影机同时对准浩南、山鸡等一群兄弟,各以侧面并相互补充地展现出当代年轻人的豪气魄力、敢于冒险等立体多维的青春风采。

把故事发生地从原著的旺角改到电影中的铜锣湾,从地域符号来思考,也有他潮流化改写的意义。

把一众主角大展拳脚的地方放在铜锣湾,是因为本土年轻人喜欢去那里消费购物,如果放在龙蛇混杂、凌乱狭窄的旺角,就过于守旧了。

时代隔得越久远,从《古惑仔》电影中读出来的涵义越多。

在这个系列电影中,我们看到了刘伟强难得的关于青春电影的另类叙事能力。

有影评人这样评价《古惑仔》系列:“表面上是八十年代江湖片的复苏,也明显是一趟市场触觉的胜利——在幕前幕后皆现老化危机的芸芸港产片之中,以青春偶像搬演流行漫画故事,使人耳目一新”。

后来的《风云雄霸天下》、《中华英雄》、《头文字D》也都是漫画改编,但每一个改编的侧重点都不相同,不得不佩服刘伟强“不重复自己”的决心。

2

如果说漫画改编电影对于香港的市场冲击还不算大,那么《无间道》所带来的震撼,时至今日依然未有人能超越。

《无间道》第一部和第二部,也是本人百看不厌的作品,甚至在无戏可看的日子里,还经常拿出来重温。

《无间道》系列很好,好在他借鉴了传统香港警匪片警察与黑帮二元对抗的叙事模式,但又独具创意地进行了拓展改写。

在《无间道》上映之后的这么多年,依然没能再找到一部让人如此惊喜的港产警匪片。

电影没有什么枪战、火拼等常规激烈火爆场面,更多的是警匪之间的隔空斗智斗勇。

暗战文戏最难拍,在早已知道谁是卧底的情况下,要拍得有心理张力,让观众跟着心情起伏就更难。

《无间道》通过双向卧底的模式,很大程度模糊了片中刘健明和陈永仁的身份、立场差别,他们两人就像是尴尬的存在,不断地伪装自己,让看的人心理也承受煎熬,正是这种角色立场的创新,拓展了灰色叙事和人性空间。

我们已经不再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njingxieshi.com/crxs/6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