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上一期推文中,我们全面介绍了近视眼这一最常见眼疾,在本篇文章,我们将继续介绍眼疾大家族的其他成员,并为你提供些有效防治的措施,让你在疫情用眼高峰期也能科学用眼,拥有明亮双眼。
视光学疾病
屈光不正
不同的屈光不正,患者的症状会有不同,但共同特点是视力下降和视物模糊,包括近视、远视与散光(常表现为视物有重影)。
屈光不正在青少年群体发病率很高,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户外活动的减少,阅读、写字姿势不正确乃至偏食挑食都会引起屈光不正,先天性的遗传因素也是导致屈光不正的重要原因。
我们平时就应该培养良好的用眼习惯进行预防,发生病症后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佩戴正确的眼镜进行矫正,也可考虑接受角膜屈光手术进行治疗,当一定要认真进行术后养护。
弱视
弱视是指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相应年龄的视力,但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患者看东西时常外头、眯眼,部分患者的空间立体视觉发育不全甚至缺失,无法正确判断深度,走路时容易绊倒,也有可能出现阅读障碍等其他病症。
弱视的发病机制极其复杂,包括单眼斜视、高度屈光不正、屈光参差和形觉剥夺,并有一定遗传性。
弱视多见于婴幼儿时期,如果在8岁前弱视仍未诊断及治疗,可导致延误治疗时机造成终生的视力低下。
斜视
斜视是一种常见的视觉障碍,患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一只眼注视时,另一只眼视轴偏离平行的异常眼位,可能会对行走和平衡等所需要双眼视觉功能产生负面影响并使患者产生自卑心理。
斜视成因复杂,有多种学说支持。
平时科学用眼,不要侧头睹物,可有效预防斜视。若已确诊,要积极配合治疗,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炎症性疾病
01
麦粒肿
麦粒肿在临床上称为睑腺炎,俗称“针眼”。是一种眼睑腺体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病变,具有急性炎症常表现出的红、肿、热、痛等典型症状,病变处有硬结,硬结破溃后排出脓液,多可自愈。
大多数麦粒,是由葡萄球菌感染引
起的,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引
起的感染最为常见。由睑板腺开口阻塞等因素弓
起的无菌性炎症,可导致继发感染,最终进展为内睑腺炎。此外,当睑腺炎伴发睑缘炎时,可能会出现多发性病灶,或者反复发作。
平时需要注意眼部清洁,经常洗手,正确化妆与卸妆,避免眼部感染。不幸感染,要在医师的指导下积极治疗,不能掉以轻心,严重的患者需要接受手术治疗,要注意术后养护,避免按压患处,饮食尽量清淡。
沙眼
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感染所致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炎,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
初始感染表现为急性结膜炎,急性期表现有眼痛、化脓、视力减退,严重者可致盲,并诱发各种后遗症及并发症。
沙眼是一个慢性传染病,需要及时诊治、定期监测、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交叉感染。
角膜炎
角膜炎是由于角膜的防御能力减弱,外界病原体或自身疾病等因素侵袭角膜组织所引起的炎症反应。
典型症状为眼痛、畏光、流泪、眼睑痉挛、化脓等,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部分角膜炎病程长,容易导致患者悲观抑郁。
平时注意保持眼部卫生,不过度用眼,适当锻炼增强抵抗力,确诊后要积极配合治疗,还要特别留意自己的心理状态。
结膜炎
结膜炎是由微生物(病毒、细菌、衣原体等)感染、外界刺激(物理刺激、化学损伤)及过敏反应等引起的结膜炎症,俗称“红眼病”。感染性结膜炎有较强的传染性,一般是接触传播。
结膜炎症状明显,患者常会出现眼睛发红、干涩、眼痒、疼痛、异物感、怕光、分泌物多、流泪等症状,未波及角膜者视力-般不受影响。细菌性结膜炎通常单侧起病发展至双侧,病毒性结膜炎多为双侧发病。
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手部的清洁;清洁患眼,缓解肿胀;防止共用毛巾和眼部化妆品以免传染他人;减少使用或不使用隐形眼睛;避免接触过敏原以减少发病风险等;清淡饮食。
可先天性遗传的疾病
01
白内障
白内障是由于晶状体混浊导致的视觉障碍性疾病。早期症状一般不明显,仅为轻度的视物模糊,极易漏诊。中期以后患者的晶状体混浊逐渐加重,视物模糊的程度也随之加重,并可能出现复斜视、近视、眩光等异常感觉。随病情发展,可致盲。
凡是能引起晶状体代谢紊乱,导致晶状体蛋白质变性而发生混浊的因素,都能导致白内障,如老化,遗传,局部营养障碍,免疫与代谢异常,外伤,中毒,辐射等,本病可分先天性和后天性。
定期眼部检查,户外活动时佩戴墨镜防止紫外线直接照射,戒烟限酒等都能预防白内障。患者要根据自己的发病原因在医师的指导下积极治疗。
青光眼
青光眼是一组进行性视神经损害、最终损伤视力的疾病的统称,主要与病理性的眼压升高有关,不同类型的青光眼病因页不同,其症状和体征因不同类型和严重程度而异。
主要病症为视力下降、视力模糊不清、头痛、眼痛、看灯光周围有虹视、眼球坚硬如石等,若不及时治疗,往往导致失明。
平时增强锻炼,劳逸结合,保持好心情,注意用眼卫生。早发现、早治疗对防止青光眼发展成失明至关重要。
眼部外伤
01
机械性损伤
包括挫伤、穿孔伤、异物伤等。
非机械性损伤
包括热烧伤、化学伤、热辐射、毒气伤等。
总之,要注意人身安全,不作不死(划线),掌握必要的急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