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要病史
?女,23岁,7岁时发现外斜视,明显加重半年。
?未曾矫治,平时戴近视眼镜。无复视,无歪头视物。
2
专科检查(术前)
·裸眼视力:OD:0.03OS:0.05
·快速散瞳验光:
OD:-5.00DS/-1.25DC*25=1.0
OS:-4.00DS/-1.25DC*70=1.0
·眼位和眼球运动:
双眼可正位,遮盖出现交替外斜35°~40°,L/R5-10°,无明显A-V征,左眼主斜(图1);
左眼内上转亢进+1,外上转亢进+1(图2)。
·半透明板遮盖左眼,明显上飘(+),遮盖右眼,上飘不明显(图3)。
·眼底照相:双眼外旋(+)(图4)。
·同视机:
同时知觉:单眼抑制
他觉斜角:-26°L/R4°
融合范围:无
立体视:无
上转25°:-26°L/R4°
下转25°:-26°L/R3°
DVD定量:
左眼第一眼位14PD,向左肩歪头时20PD;
右眼第一眼位未引出上飘,向下方注视时2PD,向右肩歪头时18PD(图5)。
·三棱镜检查:
RXT`cc50+14PD
LXT`cc50+14PDL/R8PD
图1.二方位眼位照相:双眼可正位,遮盖出现交替外斜35°-40°,L/R5-10°。
图2.九方位眼位照相:双眼可正位,左眼内上转亢进+1,外上转亢进+1,其他眼球运动正常。
图3.半透明板眼位照相:半透明板下左眼外上飘(+),右眼上飘不明显。
图4.眼底照相:双眼外旋(+),右眼外旋15.4°,左眼外旋15.3°。
图5.歪头试验照相:患者无明显歪头,第一眼位可控正位。向右肩歪头时,右眼上斜18PD,向左肩歪头时,左眼上斜20PD。
3
诊断及治疗方法
诊断:1.双眼间歇性外斜视
2.双眼DVD(左眼大于右眼)
3.双眼屈光不正
手术方案:左眼外直肌后退10mm(向下移位半个肌止宽)+内直肌缩短8mm(向下移位半个肌止宽)
4
专科检查(术后)
术后第一天
·双眼同侧复视。
·眼位:双眼交替内斜10°ACT:轻度L/R(图6)。
·双眼球运动正常:左眼外转轻度受限-2,左内上转亢进消失,外上转亢进+1(图7)。
·半透明板下:双眼上飘(-)(图8)。
·眼底照相:客观旋转角无明显变化(图9)。
·双马氏杆:双眼无旋转。
·三棱镜交替遮盖试验:
RET’cc16PD
LET’cc16PD
图6.术后二方位眼位照相:双眼交替内斜5-10°,遮盖出现L/R5°。
图7.术后九方位眼位照相:双眼球运动正常,左内上转亢进消失,外上转亢进+1。
图8.术后半透明板眼位照相:左眼轻上飘,左眼DVD定量6PD。
图9.术后眼底照相:客观旋转角无明显变化,右眼外旋14.8°,左眼外旋15.0°。
5
病例分析
1.间歇性外斜视是最常见的一种外斜视,多于学龄前发病,病情发展变化非常缓慢。间歇性外斜视可合并分离性垂直性偏斜,即DVD,表现为两眼非共轭的分离性垂直偏斜,即遮盖任一眼,该眼都上斜,这种上飘在患者疲倦、紧张或全身状态差时往往更为明显。DVD一般不会主诉眼部不适和复视,外观上表现为眼球露白或翻白眼,也可引起异常头位,多数表现为头向低位眼偏斜。DVD多为双眼发病,对一眼不明显者,延长遮盖时间和嘱患者注视远处视标常可引出。本病例患者左眼DVD明显,左第一眼位、内转和外转时均可出上飘。右眼第一眼位不明显,在向下方注视和向右侧歪头时才出现上飘。双眼不对称的DVD,容易误判为眼球内上转亢进(另一眼的外上转不足)、外上转亢进(另一眼的内上转不足)、歪头试验阳性,而误诊为上下斜肌、直肌的麻痹。需要反复检查并结合眼底旋转、代偿头位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2.双眼不对称的DVD可同时合并同轭性的垂直斜视。表现为上飘眼注视时,另一眼下斜,仅管此时该眼也可出现上飘,但仍为低位眼。垂直斜视可以是原来即存在,合并有DVD。也可以是由于DVD单侧眼球上飘,导致上直肌长度再适应、挛缩而继发产生共轭性上斜视。分离性垂直偏斜与共轭性垂直斜视的发病机制和手术方式不同,因此当两者同时存在时,应详细检查予以区分和鉴别。
3.一般临床上DVD的手术指征是上斜≥10PD,根据眼球在第一位、内转或外转时上飘明显而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主要分为两种:(1)上直肌减弱术:眼球上飘在眼球外转表现明显时,可选择上直肌减弱术。对于双眼不对称的DVD,一般选择双眼不对称的上直肌后退术,如只做单眼,术后常会出现另一眼明显上斜。常规的上直肌后退量为:上斜10PD以下不手术;上斜10~15PD后退6~7mm;上斜15~20PD后退8~9mm;上斜21~30PD后退10~11mm。(2)下斜肌前转位:当眼球上飘在眼球内转表现明显时,则表现为眼球内上转亢进,可单独或与下斜肌功能亢进同时存在,需要仔细鉴别。当两者同性存在时,通过下斜肌前转位术,将切断的下斜肌鼻侧断端转位缝合于下直肌颞侧止端附近,改变下斜肌的作用方向,这样既减弱下斜肌功能亢进,又可通过对眼球的“锚定作用”减弱上飘。(3)其它所有加强眼球下转功能,减弱上转功能的手术,均可以改善眼球的上飘。
4.“翻白眼”或眼球“露白”是DVD的常见的临床表现。如果患者的上斜度小,无碍外观通常不需要手术。本例患者第一位可控正位,在内转或外转时表现出下方眼球露白,即“翻白眼”而影响外观。同时,双眼DVD程度明显差异,如只做DVD较明显的左眼上直肌后退或下斜肌前转位,可能导致右眼隐匿性的DVD术后转变为显性,故本病例未进行此类手术。此外,本例患者为间歇性外斜视,双眼控制正位时左眼上飘不易自发出现,说明眼位正位时双眼融合功能对DVD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因此水平眼位矫正对上飘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我们采用了在矫正外斜视的同时进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即在后退或缩短内直肌与外直肌时,再将该肌肉向下移位,以增强下转的力度。通常移位量相当于肌止端宽度的1/2或2/3,一般可矫正上或下方斜视度相差5~10PD。
文/秦艳莉王忠浩图/王忠浩魏薇编排/魏薇王忠浩审核/丁琳医院眼科斜弱视与小儿眼科
?医院眼科为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援疆单位,是全疆最早设立斜医院之一,斜弱视综合诊治水平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本专科现有教授/主任医师4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1人,住院医师2人,验光师4名,其中硕士生导师2人,援疆专家1名。
?斜弱视与小儿眼科专科拥有国内外最先进的检查和治疗设备,包括:Pentacam眼前节综合分析仪、medmont角膜地形图仪、眼球发育生物学测量分析系统、弱视和双眼视功能评估训练系统、同视机、马氏杆、三棱镜、线状镜、四孔灯等,能够开展儿童复杂屈光异常矫正和近视防控,医院线下和家庭线上个性化精准治疗,双眼视异常所致的视疲劳和复视的诊治,显微镜下的各种常规斜视、复杂垂旋转斜视、麻痹性斜视和限制性斜视的微创矫正手术,医院水平。
?此病例分享旨在科普斜弱视疾病知识,剖析斜弱视疑难问题,增进对疑难病例的诊断思维,提高医疗诊治水平。
斜弱视与小儿眼科专家门诊时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